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又有央企子公司掛牌出清小貸公司股權。近日,中國保利集團兩家全資控股子公司轉讓旗下小貸公司100%股權。隨著小貸行業監管不斷趨嚴,近年來小貸公司數量和行業規模明顯萎縮,最近4年超過1900家小貸公司退出。
8月上旬,廣州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保利南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南方”)、保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保利投資”)聯合轉讓廣州保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小貸”)2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00%,轉讓底價約2.81億元。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保利南方、保利投資均為中國保利集團旗下100%控股子公司。上述兩家公司此次轉讓保利小貸股權,由保利集團7月3日發布的《關于同意轉讓廣州保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的函》文件批準通過。
近期,央企子公司轉讓小額貸款公司股權并非是個案。7月下旬,中國電信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重慶眾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41.18%股權。
自今年6月央企“退金令”出臺以來,央企旗下控股公司加快掛牌轉讓部分金融機構股權,所掛牌公司包括銀行、保險、融資擔保及小貸公司等。業內分析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部分非金融央企投資設立的公司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或存在一定風險隱患,適當退出部分金融領域,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有利于聚焦央企主責主業。
而在“退金令”發布前,已有多家央企剝離旗下金融股權。2024年上半年,已有十多家央企、國企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出清旗下金融股權,涉及銀行、券商、保險、基金等各類主要金融機構,以及小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等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央企選擇“甩賣”股權的小貸公司,近年來正面臨嚴監管、縮規模的發展窘境。
近日,央行在官網發布2024年第二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428家,貸款余額7581億元,從業人員4.7萬人。而在2023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500家,貸款余額7629億元,較2022年末減少1478億元。對比來看,今年上半年小貸公司數量減少了72家。
拉長時間跨度來看,當前小貸公司數量和規模與4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333家,貸款余額8841億元,從業人員7.62萬人。也就是說,4年時間里,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減少1905家,貸款余額減少1260億元,從業人員也減少了2.92萬人。
近年來,眾多小貸機構主動或被動關停,主要原因包括互聯網線上消費金融產品大行其道、頭部互聯網小貸公司牌照整合、地方金融監督部門清理整頓當地小貸機構以及居民主動降杠桿等。
“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在內,我國地方金融組織眾多,此前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自我約束,經營管理不規范、存量業務風險大、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等不足和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地區和一些機構上表現還很突出。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對數量龐大的地方金融組織采取‘控新增、降存量’的策略,地方金融組織數量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董希淼認為,小額貸款公司要發揮好主體作用,一是明確定位,回歸本源,以服務普惠金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主要目標,將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作為重點服務對象;二是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從資金管理、催收管理、信息披露、保護客戶信息等方面進行規范,樹立起科學經營理念;三是加強風險防控,形成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完善風險監測體系,防患于未然。
董希淼表示,小貸公司還可以堅持金融科技引領,加大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的運用力度,努力改變“普惠金融不數字,數字金融不普惠”的現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