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號角已經吹響。本報今起推出“產業新觀察·全面綠色轉型”欄目,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涉及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完善綠色轉型財稅金融政策體系等三方面部署和新舉措,采訪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展開解讀分析。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郭博昊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為我國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路線圖”。
為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意見》首次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這一新提法受到廣泛關注。
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為何選中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該如何建設?其他區域如何跟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
為何選中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
當前全球分工產業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進行廣泛而深刻的調整,需要培育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塑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意見》提出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核心在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增強產業集群的全球競爭力。
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被委以重任。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這是一個必然選擇。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記者表示,兩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兩地市場經濟體系完善,基本建成了跨地域的“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機制,涌現出華為、比亞迪、中芯國際、振華重工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公司,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支撐全國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節能皓信環境顧問集團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部總監李雪嬌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目前已經在一些典型的綠色低碳產業上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比如廣州和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長三角地區則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此外,兩地的產學研協同的優勢也非常明顯。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
中國建筑興業集團旗下的分布式能源板塊專注于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產品研發、生產和光伏業務投資、建設。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意見》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分布式光伏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今年發布的《廣東省推進分布式光伏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力爭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到2025年達到50%、2030年實現全覆蓋。前述企業負責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BIPV需求旺盛,給企業發展帶來廣闊市場空間。大灣區產業鏈協同優勢顯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大灣區均有布局,也給公司帶來更多發展機會。今年5月,集團旗下新設遠東光伏科技(廣東)有限公司專注開展分布式能源業務。
世界級綠色低碳
產業集群該如何建?
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需要政企共克難關,協力向前。
朱克力認為,完善優化制度政策對于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尤為重要。目前,兩地區尚需進一步健全環保標準、資源利用、綠色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政策體系,迫切需要完善綠色發展激勵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采用綠色技術、減少污染排放,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加強環境監管,建立嚴格的環保法規和執行機制。
曾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應該秉承“不破行政隸屬關系,打破行政分割障礙”的思路,開展“五個一”(規劃一張圖、環保一把尺、市場一體化、項目一個庫、工作一盤棋)制度創新,集合各方力量,合作建設低碳環保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是“世界級”。李雪嬌告訴記者,長三角地區目前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綠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綠色科技創新方面具有較強實力,可以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共同開發綠色產品和技術,推動綠色產業國際化發展。憑借科技創新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有效開發和應用先進的綠色技術。
其他區域綠色轉型發展
如何跟進?
立足打造綠色轉型發展的產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產業集群發展將對其他地區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朱克力表示,兩地區可以加強與周邊區域合作交流,推動綠色技術擴散轉移,幫助周邊區域提升綠色發展水平,還可利用其金融、市場等優勢,為周邊區域提供綠色發展的資金支持和市場機會。
從全國范圍看,《意見》錨定打造綠色發展高地進行了各有側重的安排。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要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意見》還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持續加大對資源型地區和革命老區綠色轉型的支持力度,培育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等。
在曾剛看來,各地區仍需立足地區特點因地制宜推動轉型發展。中部地區應該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西部地區應推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高效集中,大力發展氫能等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智慧、生態農業;加大對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筑牢國家生態屏障。東北地區應該以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為重點,借助市場機制,把新時代綠色發展要求和生態價值元素融入生產、消費和生活的全過程,將產業發展和城市治理的綠色化、數字化、智慧化、高端化落到實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