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新鮮的“房屋養老金”因為一則不實傳言火了,盡管制度本身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正在22個城市試點的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由政府負責建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一點、土地出讓金歸集一些等方式籌集,目的是建立穩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資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額外繳費,不會增加個人負擔。
構建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等制度在內的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是進入城市更新時期的必要之舉,房屋養老金正是加強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存量房屋規模龐大。近年來,一些房屋安全事件的出現,暴露出我國部分存量房屋因建成時間長,開始存在安全隱患。在此背景下,以類似“養老金”的方式為房屋安全維護提供長效資金保障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實際上,個人繳納的專項維修資金早于房屋養老金制度出現,作為個人賬戶資金發揮了部分“房屋養老金”的作用。多年實踐證明,這筆資金雖專項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后的維修和更新、改造,但在實際使用時存在諸多制約條件,更多充當隱患暴露后“事后補救”的角色,起到房屋養老金“第二支柱”的作用。
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將作為“第一支柱”,主要用于房屋體檢和保險等支出。從功能定位看,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更多承擔“事前預防”和“兜底”作用,無需業主表決也能常態化、法理化推進房屋安全檢查、維護工作。
目前,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制度建設依然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往后看,如何協調使用好個人賬戶與公共賬戶、如何可持續地籌集中央與地方財政資金、如何高效使用資金等一系列問題都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這一制度在更大范圍鋪開推廣前,不妨保持耐心,看看房屋養老金制度如何通過各試點地區的探索和經驗積累逐漸“蹣跚學步”,為建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責編:萬健祎
校對:王錦程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