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近日,前海深港合作區迎來14歲生日,前海夢工場系列政策及項目發布,包括打造夢工場全新發展模式、啟動夢工場基金聯盟、正式交付“港青驛站”、共建港味港韻街區等。這只是前海14年來打造深港合作高地的一個“縮影”,自誕生以來,前海就圍繞深港合作主線,不斷探索與港澳在基礎設施配套和規則機制銜接上的軟硬聯通。隨著深港聯動效應的持續釋放,前海逐漸成為港人港企港資落地粵港澳大灣區的首選之地。
香港萌芽內地成長
出海銷售
“唔該,奶茶走冰(注:意為‘多謝,奶茶不加冰’)!”工作日的下午,Cindy與團隊開完會,便下樓喝點東西,繼續構思產品下一步的落地方向。Cindy是香港創業青年,兩年前她和團隊一起把香港的創業項目“智能造餐機”帶到前海落地,進而拓展大灣區市場。據她介紹,產品目前已在深圳和廣州的寫字樓、產業園區等多個場景落地。“感覺這兩年夢工場的‘港味’越來越濃了,來這里喝咖啡,服務員都會講粵語了。”Cindy說。
走在前海深港合作區內,記者看到了跟香港一樣的白底黑字街牌,也偶爾能見到斑馬線上寫著“望左”“望右”。走進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一棟棟簡潔現代的黑白建筑映入眼簾,若從空中俯瞰,這八棟建筑圍合在一起構成了繁體字中的“夢”字。記者了解到,這兩年,這個僅可容納200家企業和團隊的夢工場一期空間已經“爆棚”,陸續來到前海創業/就業的香港青年被安排到新擴建的夢工場中區、北區,夢工場的建筑面積也隨之增長了14倍。
走進夢工場北區,港青驛站、港澳青年創業服務中心等各類服務平臺、加速器、孵化器隨處可見,背著雙肩包、說著粵語或英語、還夾雜著普通話的青年創業者進進出出。香港青年、茵塞普科技創始人余廣滔便是其中一位。據他介紹,公司在2020年將總部遷至前海,致力于運用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技術,為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和蛋白質供應短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在大灣區多地“落子”。
“深港合作”是前海的“底色”,隨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進程加速,以及前海主動對接“香港所需”,持續創新兩地聯動合作模式,港青港企數量呈現與日俱增態勢。截至目前,前海夢工場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788家。BAYS WORK是位于夢工場北區的一家創業加速器,其圍繞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元宇宙等垂直科技領域進行創業孵化,其CEO鄭思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入駐該加速器的團隊有52個,其中83%是港籍創業團隊。
“來這里的創業團隊很多都將市場放在香港和海外,尤其是部分公司的產品已在海外開始銷售,而放眼前海或整個大灣區,這里可以提供很好的人才、硬件等方面的配套,讓項目和產品在這邊快速落地。”鄭思怡表示。茵塞普科技正是采取這種“前店后廠”模式,“我們的產品已經出海3年了,在美國市場有不錯的銷售量,但目前的研發和生產都放在大灣區,因為這里可以招到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余廣滔表示。
前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前海希望聯動香港培育高成長企業和優質創新項目,促進香港高校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在香港萌芽、內地成長,再回到香港發展、上市。
鏈接全球資本
助力深港科創合作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層層推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鄭思怡表示,“目前港籍創業團隊在內地獲取融資仍比較困難,因為涉及跨境、征信等問題,希望前海在這方面做更多的突破。”
事實上,不僅深港科創合作需要金融支持,近年來,香港也面臨愈發激烈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迫切需要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合作以鞏固地位,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前海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前海管理局數據,截至目前,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簽約入駐金融機構407家,其中港資79家,占比近兩成。
“我們獲批了2億美元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總量管理額度,在前海設立的QFLP基金正圍繞醫療、先進制造、新能源等領域開展股權投資。”惠理集團中國業務副總裁、深圳公司負責人盛今對記者表示,公司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優勢,扎根深港兩地鏈接全球,為更多的新質生產力企業吸引國際資本。
就在近期,多家頭部創投機構在前海聯合組建了夢工場基金聯盟,聯盟成員之一國宏嘉信資本創始合伙人馬志強表示:“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深港科技合作,給深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早期投資支持,也會繼續堅定看好深港科創資源匯聚和協同的潛力。”據悉,設立夢工場基金聯盟的同時,前海還將出資5億元設立夢工場基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港澳青年首創的技術產品在內地的首次應用,基金將按照首單合同實際銷售額的30%給予最高200萬元的支持,這一舉措無疑為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后盾。
股權投資以外,前海在服務港資中小微創業企業方面還推出了多項債權計劃。比如,“前海港企貸”有效拓寬前海港資小微企業跨境融資渠道,將香港金融機構對港企的授信服務延伸至前海;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外債試點,小微科創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低于當時境內平均融資成本1個百分點。
規則銜接要素流動等
配套措施已見成效
今年是前海深港合作區成立14周年,同時也是前海“擴區”三周年。采訪中,與記者交流的香港青年和港資企業無一不提到,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發展,最為關注的是制度環境和工作生活的便利性。
據記者了解,這14年來,前海在與港澳的規則銜接、要素流動上做出了非常多的嘗試和示范,目前也取得明顯的成效。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計推出惠港政策超過200條。
比如,在人才要素方面,對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香港稅負的部分予以免征,24類港澳專業人士經備案(登記)即可在前海執業;在數據要素方面,今年5月,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在深港兩地上線試運行,首階段主要用于跨境金融領域,促進大灣區數據要素安全、合規、高效地流通。
新一輪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中,“深港合作”更是被作為衡量前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主要指標之一。不難發現,在各方面要素銜接愈發緊密、軟硬件配套逐漸完善之下,前海已成為港人港企“北上”的首選之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