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6日于重慶召開的第六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的平行論壇,首屆全國低空經濟產教融合發展論壇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校長劉兆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低空經濟”作為萬億級產業,涉及面廣,需要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多個主體協同推動其發展。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校長劉兆瑜 每日經濟新聞 張建 攝
作為來自航空高校的代表,劉兆瑜還認為,在“低空經濟”發展中,高校在人才培養、技術突破、技術轉化應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點燃了全國各地布局低空經濟相關產業的激情。之所以如此被重視,是因為以低空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打造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劉兆瑜看來,低空經濟全產業鏈涉及面很廣,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單獨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鏈的發展,需要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協同合作,匯聚產教研資源,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與低空經濟產業鏈需求相匹配的教育發展新格局,促進低空經濟快速發展。
事實上,就在第六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牽頭發起成立了全國低空經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中,在政策研究制定、關鍵技術突破、應用場景生成等各個環節,現在的人才缺口都非常大,相關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僅以無人機產業為例,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無人機操控方面的人才缺口高達100萬,無人機制造及維修方面的技能人才缺口高達350萬。整個無人機行業的人才缺口累計達到450萬。“因此,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的高校,需主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開設相關專業,培養低空經濟產業領域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劉兆瑜向記者表示。
在劉兆瑜看來,除人才培養之外,高校在“低空經濟”領域還發揮著技術突破、技術轉化應用等方面的作用。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為例,據劉兆瑜介紹,自1949年建校以來,學校弘揚“空天報國 礪新圖強”精神,堅持服務國家航空航天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航空航天工業管理和技術應用研究領域形成了特色優勢,在低空經濟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與低空經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