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上半年的激烈度,在我23年歷程里,是最激烈、最卷的。現在大量開店、閉店,實際上是中國餐飲業還沒有經歷過這種強度的競爭。有了這種強度的競爭后,企業都會在內部的成本管理、效率提升上有質的飛躍。”在近期虎嗅的訪談中,巴奴創始人杜中兵對餐飲行業現狀和趨勢發表了觀點。
他認為,一方面,外部貿易環境影響社會消費心理,另一方面只要其他行業不好都有可能影響餐飲業,大家認為餐飲相對其他行業門檻不高,因此開店量激增。這種現象其實之前也有,未來幾年將是常態。
他也提到,從大的環境來看,中國餐飲消費并沒有什么下降,大家都會受情緒的干擾和影響,實際上大盤還是微漲的。“只要中國的消費基礎在,從長期看(餐飲行業)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近期,杜中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餐飲行業永遠沒有‘一勞永逸’的時刻”。
杜中兵指出,去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對未來有過于樂觀的預估,加上其他行業玩家紛紛轉型餐飲,才會導致閉店率高。長久來看,餐飲進入調整周期是自然發生的。他呼吁在當前形勢下,餐飲外行不要盲目開店。
此前,西貝賈國龍在其個人視頻號上也表示,中國餐飲行業經過多年“一路往上走”的長期快速發展后,來到了必經的調整期,“市場不需要這么多供給,必須得死一批關一批。”
今年以來,餐飲行業涌現出大批新入局者,很多人將看似“低門檻”的餐飲當做轉型首選,餐飲市場趨于飽和。
紅餐網數據顯示,全國餐廳門店數量已經超過900萬家。極海數據統計,美國人口約為中國的四分之一,但餐飲門店數量不到65萬家。也就是說,我國人均餐廳保有量是美國的3倍有余,市場上每天進店消費的人群,幾乎支撐不起900萬的餐廳數量。
根據天眼查數據,今年上半年注銷、吊銷的餐飲企業數量,已經接近去年全年之和(135.9萬家)。這也印證了杜中兵的觀點,即餐飲行業競爭激烈,入局者增多的同時,行業出清速度也加快。
以巴奴所在的火鍋品類為例,番茄資本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火鍋門店在營業約 51.3 萬家,但開關店比接近 1:1,新開門店一年存活率僅58%,機會背后更多是殘酷現實。
面對行業供大于求、競爭白熱化的現實,不少餐企紛紛調整價格,也引發了一波行業對于餐飲價格競爭的關注。
對于“價格戰”現象,杜中兵回答道,餐企并沒有進行惡性的調價,而是一種結構式的調整。以巴奴為例,今年巴奴首次價格下調是為了順應市場情緒。在和36氪的訪談中,他提出,為了妥協的降價毫無價值,“如果在自己應該保有的價位段、特色、品質做出堅持,我認為是一個是更好的路”。
除了巴奴外,不少餐飲巨頭也紛紛表示降價只是結構性調整,不是長久之策,行業正朝著良性競爭發展。
以新茶飲市場為例,喜茶近期發布的內部信指出,將不做單純的低價內卷,而是推出更多差異化的產品和活動;今年3月,滬上阿姨明確提出服務于“追求質價比的Z世代與學生群體”;書亦燒仙草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書亦集團明確了未來的定位是要走質價比路線。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