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人類在大西洋海底發現了海洋微塑料以來,塑料問題作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社會尋求全面塑料污染治理方案。據聯合國環境署報告,從上世紀50年代蓬勃發展以來,全球共生產了超過100億噸的塑料,其中被廢棄的約有80億噸,而每年排放到海洋里的廢棄塑料總量在1000-1700萬噸之間。
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在塑料污染治理上起步早、見效多,不管從政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均走在世界前沿,積極履行大國責任。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球塑料公約第五次政府間談判(INC-5),總結中國從全國層面到地方層面的塑料污染治理先進經驗,與全球各地代表交流分享,2024年10月17日-18日,塑料污染治理國際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召開。該研討會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和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主辦,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廣州市擺脫塑縛環保咨詢有限公司、艾倫· 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北京代表處支持。百余位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的領導、專家和代表出席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及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進展和挑戰、分享最佳實踐。
全球圖景
2022年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計劃在2024年制定塑料污染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具有法律約束的文書,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按下了加速鍵。對于即將到來的全球塑料公約第五次政府間談判(INC-5),國務院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首席科學家肖學智表示,期待會議能達成一份有雄心且切實可行的塑料公約,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更廣泛的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共識。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首席科學家肖學智致辭
挪威環境署高級顧問Silje Rem強調,全球環境的首要問題便是塑料污染,在塑料全生命周期當中,有著從生產商、制造商、一次性塑料產品的使用者/消費者等各個群體的身影,每個環節都會面臨各種挑戰,需要我們共同探討。
而圍繞中國、美國、歐盟、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重點國家和經濟體的塑料污染治理進展與政策、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實踐、塑料循環經濟背景下的產業和社會行動、塑料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協同治理、塑料污染治理技術進展和監測、塑料公約進展與展望等議題,與會專家從宏觀和微觀,政策和產業,企業與個人等角度切入,對塑料污染治理的現狀、挑戰和機遇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中國故事
“中國的塑料污染治理成效全世界有目共睹,無論是其治理總量還是規模都是領先的!眹鴦赵荷鷳B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履約三處處長孫陽昭通過一系列數據向與會的全球代表們展現了“成績單”:
從源頭減量上來看,針對外賣行業,截至2023年8月,“無需餐具”訂單量超60億單,極大地減少了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量?爝f行業2020年底“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0%,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0%;
替代產品方面,2021年中國可降解塑料產業產能已達80萬噸,是2019年的3倍以上;在甘肅、山東等13個重點用膜省份建設了19個生物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基地;
而在回收領域,目前中國從事廢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業數量超過了15000家,2021本土塑料再生利用量為1900萬噸,再生利用率為30.6%。
“塑料污染治理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僅需要國內外的廣泛合作,也需要國內政產學研用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塑料污染治理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這是一個共同的行動! 孫陽昭總結道。
而在各地開展的因地制宜的塑料污染治理經驗報告中,海南省無疑是一個閃亮的例子。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善芳在致辭中表示,海南省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建立了全鏈條閉環塑料污染治理制度體系。為統籌實施全省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海南省成立了27個部門參與的協調機構,并通過地方法規、地方標準、禁塑名錄等方式推動治理政策切實落地。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善芳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強調,海南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全面禁塑三年以來,海南以地方立法破題,借助地方法規、地方標準,禁塑名錄、監管體系,以及替代產品產業等一系列的舉措,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污染治理方案,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相關省份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可,也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國智慧海南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線上致辭
潛力方案
陶朗集團亞太區公共事務副總裁常新杰強調,塑料污染治理是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單向的線性經濟會產生大規模廢棄物,產生污染排放和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各種各樣的危害,轉型勢在必行。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項目主任陳曉婷介紹,基金會與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重新思考塑料的未來》顯示,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裝被有效回收利用;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則指出,2023年中國報廢的塑料達6200萬噸,其中1900萬噸做了回收,占31%。
在目前回收率偏低、焚燒不僅無法讓塑料進入循環使用閉環更會產生額外的碳排放情況下,全球包括歐洲、中國在內都將尋找解決方案的眼光轉向了重復使用這一新興模式!罢嬲㈤]環應是保留材料,不管是重復使用還是再生利用,最好能夠做到同級的再生利用,形成真正的閉環!
常新杰隨后介紹了瑞典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注:指要求生產者對其產品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周期負責,特別是產品廢棄后的回收、處理和再循環利用。)的情況:在瑞典,一次性塑料瓶子通過押金制回收,回收率可達92%;除了飲料瓶之外的包裝,包括塑料包裝、紙包裝,金屬包裝、軟包裝、硬包裝,均在EPR相關法律規定材料的范圍內。
擺脫塑縛總干事鄭雪指出,目前我國快遞與外賣兩大領域里已經在開展包括循環快遞箱、循環餐盒等重復使用的嘗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已成為塑料源頭減量貢獻最為突出的兩大行業。而擺脫塑縛進行的大規模消費者對重復使用模式態度與認知調查也顯示,超過80%的消費者愿意支持和使用循環產品。
青合循環經濟和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總結,循環經濟是一項全面性的系統性的工作,更是鍛造新質生產力、助力新興產業轉型的方式!安恢皇亲黾夹g,還要做材料,要做科研,要做體系,要做各種各樣的構建,所以,人才培養需要各方公眾參與,需要各方努力,希望大家關注循環經濟,共同攜手推動這件事情的發展!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