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濱海縣正紅鎮,稻田飄香。齊刷刷的稻穗密密匝匝,長勢十分喜人,美不勝收。
長勢喜人的水稻,凝聚著廣大種糧人的辛勤耕耘和希望。也是該鎮狠抓糧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管理現代化,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具體成果。
日前,在該鎮吳王村歷經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2000多畝水稻田頭,只見管理人員劉響手撫摸著稻穗,仔細查看水稻灌漿情況。微笑道:“今年水稻豐產已成定局,都得益于種植優質高產品種‘南粳46’,給我們種糧人帶來豐收希望。水稻后期青翠挺拔,穗大粒多,灌漿充分,預計又能順利地豐收到手,保守估計,每畝單產不低于750公斤。”說完他開心地笑了。
他介紹說:“有了好品種,栽培措施要跟得上。今年水稻種植,采取‘旋耕、滅茬、播種、測深施肥’一次性作業完成,達到一次性齊苗。后期秸稈全量還田,土地肥力足,水稻不早衰,為壯稈大穗打下豐產基礎。”
“據統計,全鎮水稻優良品種種植面積在80%以上,節本增產技術配套,已成為種糧人提升水稻產量、助力水稻增收的制勝法寶。一般每畝田將多增純收入150元以上。”該鎮農業農村工作辦公室負責人李慶體介紹。科技加持,智慧化田間管理助豐收。“以前農作物防蟲治病主要來源病蟲情報。現在有了‘遙感無人機+物聯網技術’獲取農業耕、種、管、收全過程數據,做到降本提效更穩產。”種糧大戶劉大爺談到如今科技田管贊不絕口。接著,他向身邊人介紹道:“現在用無人機撒肥、噴藥已不足為奇,用小型無人機巡田,在屏幕上可看到田里水稻長勢情況,為是否需要上水、防病治蟲等措施,提供科學數字支撐。科技田管使種糧人更輕松更精準。”
眼下正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連日來,該鎮廣大黨員干部、農業技術人員活躍在田間地頭,持續做好防災減災、蟲口奪糧等服務指導,引導廣大種糧農戶樹牢“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的理念,全力打好水稻病蟲防控總體戰,確保不落一個環節、不落一塊農田,最大可能做到顆粒歸倉。(范羽伽 李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