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真正血脈,是企業經營的最高級形式。對企業資本的思考與重構建,是轉型升級繞不開的課題。
傳統的以自有資本、銀行貸款和結算資金發展企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重構建中補足企業金融化這堂課,去識別多層次資本市場,善用資本,使企業從產品價值、品牌價值,走向更高級的資本價值。走向“產融合一”,探索金融資本,商業資本,產業資本,智力資本、管理資本的新融合之道成為一種必然。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已進入以大公司、大集團、小而精為中心的時代。我國已經明確以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中小專精特新作為今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點,中國企業正面臨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戰略轉型期。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史蒂格勒曾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沒有一家不是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通過資本運營發展起來的,也沒有哪一家是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利潤的積累發展起來的。
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以及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傳統的企業增長方式已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只有把企業的各種要素,包括產品、技術、設備、廠房、商標、戰略、服務、文化、管理團隊等等,以資本的形式進行流動、整合和重構,進一步優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實現新的突破。
產融合一模式為集團的發展所提供的助力,通觀當前的產融合一實踐來看,不外乎以下兩種:
1、通過金融產業的持續發展,構筑多元業務。在金融市場上獲得一席之位,也成為很多公司主要業務板塊之一,為公司效益增長貢獻。
2、通過金融產業的發展,可直接整合集團內部的金融資源,并針對集團主業需求展開金融服務,并提高主業競爭力。如中石化、西門子、中亞硅谷集團。
目前對于產融合一模式的闡述和研究較多,但在相關學者看來,一個產業集團的產融合一發展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業務多元化戰略。由于兼具有相關多元化與不相關多元化的屬性而倍受大型企業集團青睞,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兩個直觀的因素:
不相關多元化屬性。不處于同一行業,可以有效分散行業系統性風險,同時具有不同行業特性,通過業務的統籌,可以形成規模、效益、周期的互補。
相關多元化屬性。大型企業集團的金融服務具有規模大、頻率高、數量多、個性化要求高等特點,設立所需金融企業可以有效為集團業務服務,提高集團主業的競爭力。
當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于對資本需求的不斷擴大,就會開始不斷向金融資本滲透。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也必須要尋找產業資本支持,以此作為金融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于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002年9月,海爾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海爾集團全面吹響了進軍金融業的號角。同年12月,海爾集團與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美國紐約人壽保險公司攜手,成立海爾紐約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海爾已先后控股青島商業銀行、鞍山信托、長江證券。如此,海爾在金融領域已經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財務公司等業務。
海爾投資金融業是真正地開始搭建一個跨國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業本身良好的資金流動性,產融結合將為海爾的資金鏈加入潤滑油,加速其資金融通,為海爾沖擊世界500強提供強勁的資金動力。
我們再來看下溫氏集團的產融合一之路,通過戰略布局,順勢而為發展金融業務。接下來就是穩打穩扎,自成一套產融合一邏輯,厚積薄發,取得顯著成績。
溫氏股份成為農業行業龍頭企業,主營業務盈利穩步增長同時,開始著手布局金融業務板塊,實業和投資并駕齊驅。通過實業與金融業的結合,讓資源得到全局性的配置,讓主業與上下游產業多方面平衡發展,也是滲透到其他行業最直接的方式。
溫氏投資依靠母公司行業特點和實力背景,從成立之初多在大農業領域發力,如上海新農、唐人神、大北農等投資,到現在已經逐步覆蓋了大消費、大健康、大農業、高端智造、文化旅游等業務板塊。據悉,溫氏投資累計投資項目 110 多個,投資本金 99 億元,其中已退出的項目投資金額 44.27 億元,實現收益率 26.59%。
中國的金融監管十分嚴格,產融合一也是在鋼絲繩上跳舞,既有風光無限,也有風險重重。遵循我國金融法規,繞過雷區是保障企業產融合一,實現資本重構建的關鍵。否則,就是自掘墳墓。
走向超級產融層次,實現產產結合、融融結合,組成超級產融合一。它并非是簡單地是將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共同置入一個主體控制之下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有效的超級產融合一應當使金融資本有效促使產業資本提高,產生正的產業效益,使產業資本的發展帶動金融資本的升值,兩者是螺旋上升的過程。
目前,已有為數不少中國部分企業集團進行了產融布局,既有綜合性集團,也有壟斷產業的集團,甚至是完全競爭行業的。未來將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范疇,超級產融合一的環境將進一步被拓開。
不同企業所處行業與競爭地位不同,實施超級產融合一的動因和價值也各不相同。大致有如下因素:多元化投資,實現產業突圍;培育利潤增長點,獲取高回報;降低交易成本;金融與產業互動,獲取協同優勢;超級產融合一是消除企業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要求;集團金融資本控制的需求。
根據對國內外現實形勢的分析,近幾年企業發展金融業務的政策逐漸放松,政府對企業實踐超級產融合一的態度逐漸明朗化。在國內很多企業的股權結構中,普遍存在著國有股占據主導,法人股僅次于國有股,員工內部持股比重較小的狀況。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政治生態是獨特的,超級產融合一需要和國家的政治權利體系緊密相連,企業也要善于利用企業的“政治資源”,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