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中國慈善家》雜志社主辦、影響力慈善研究院承辦的2024影響力慈善年會在京召開。在這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公益行動與慈善新前沿”為主題的慈善盛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益領袖、學者及行業精英為“適應與創變”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應對氣候變化的公益新路徑。
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謝曉慧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在影響力TALK環節分享了題為《社區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示范:從食物零廢棄開始》的主旨演講,向與會者介紹萬科公益基金會在推動可持續社區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創新實踐行動和經驗。
食物浪費與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演講伊始,謝曉慧通過隨機調研現場嘉賓昨天用餐的剩飯情況,吸引了大家對食物浪費問題的關注。隨后,她引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數據——世界糧食體系占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球平均每年大約有13億噸為人類消費而生產的食物被損失或浪費,指出減少食物浪費,已經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緊迫任務中的關鍵一環。
謝曉慧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上,萬科公益基金會積極扮演 ‘國際瞭望者’的角色,在過去的十幾年,始終致力于增強中國企業、公益機構等多元主體的國際發聲,推動中國民間力量登上聯合國氣候大會等舞臺,提升在國際氣候議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在社區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道路上,萬科公益基金會進行了多項社區層面的碳中和社區先行實踐”。她指出,基金會上一個五年戰略規劃中,在社區廢棄物管理議題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未來還將在2023-2027的新五年戰略規劃下,繼續實踐和傳播“可持續社區”理念,通過持續完善生活垃圾管理長效機制,推動碳中和社區的先行探索與推廣,打造可持續社區的中國范式。
謝曉慧介紹萬科公益基金會五年戰略規劃
黑水虻公益實踐:食物零廢棄的社區新范式
“在可持續社區的議題下,萬科公益基金會找到了一個特別精準的切入點,即‘社區廢棄物的瓶頸解決’ ”,謝曉慧介紹說。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生活垃圾產量高達4億噸,其中高油高鹽的廚余垃圾占比超過60%。要實現社區廢棄物管理鏈條的閉環,很重要的瓶頸就是前端缺乏面向細分場景的有效垃圾分類模式,后端垃圾資源化處理尚未能因地制宜。而萬科公益基金會在2012年時發現黑水虻這種聯合國糧農署認可的資源性昆蟲,能夠7*24小時不間斷地吃掉廚余垃圾,有效實現廚余垃圾在地資源化,助力突破社區廢棄物管理瓶頸。
然而,盡管黑水虻廚余處理模式大有可為,但將中國的廚余垃圾應用到昆蟲蛋白的產業鏈上仍存在諸多挑戰。多年來,萬科公益基金會持續跟進黑水虻應用的價值鏈掃描和產業鏈空缺分析,連同多方伙伴共同探索黑水虻資源化處理技術,并將推廣社區層面的黑水虻廚余處理模式確立為工作重點之一。談及這十年間推動黑水虻產業鏈發展的情況時,謝曉慧分別以萬科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專業研究、政策倡導、行業支持和公眾倡導等工作為例,介紹了上游政策端、中游產業端到下游消費者端的逐步打通與態度演變,展現出產業鏈的逐漸成熟和發展潛力。
謝曉慧介紹黑水虻公益實踐
會上,謝曉慧還分享了萬科公益基金會通過影響力投資支持行業發展的案例——將黑水虻養殖模塊化和工廠化,利用機械和環境控制系統、數字化AI養殖等方式,可以實現10噸/個模塊的廚余垃圾處理量。如果能進一步推廣,超級工廠的高效轉化技術將有效助力深圳市等大型城市的廚余垃圾的高價值利用,將其中的約20%轉化為昆蟲蛋白,約50%轉化為土壤調理劑,減少對化肥的依賴。
而在深圳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區,社區平均每天會產生9噸左右的廚余垃圾,其中有3噸可以通過黑水虻技術被處理。在北京西山庭院社區,當居民看到自己分出的廚余可以被黑水虻處理站消化之后,有高達90%的人愿意主動參與廚余垃圾分類。她表示“正是這些一個個的成果鼓勵著我們繼續往前,持續去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此外,萬科公益基金會還積極推動公眾教育和研學,謝曉慧介紹說,通過多場景、多年齡段的集成式開發,將黑水虻廚余處理模式融入學校教學、社區教育等各個領域,不僅能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還能帶動不同年齡層的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提升。與此同時,基金會還通過影響力投資、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開發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的碳減排方法學等務實行動,從產業鏈的商業化運營,到行業標準建設,再到其在城市碳減排交易的運用實踐,為黑水虻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持續賦能,為中國社區應對氣候問題提供創新思路與實踐路徑。
黑水虻雖小,卻能撬動食物“0廢棄”,個人力量雖有限,但只要人人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應對氣候變化,就能聚沙成塔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正如謝曉慧所說“地球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接下來的幾個十年非常關鍵。”期待每個人都能成為美好生活的行動者,共同邁向低碳生活的綠色未來。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