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閆文瑞】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命題。然而,創新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難點:如何激發科研人才的創新活力?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類似問題緊迫又現實,亟待解決。1月16日,河南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副校長劉春太接受了大河財立方的專訪。
破解成果轉化難,關鍵在“對癥”
“當前制約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不敢轉、不會轉和不愿轉。”作為模具標準化和塑料機械行業的資深專家,劉春太在過去一年中,經常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地考察,對企業與高校間的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有著深刻的理解。
“不敢轉,是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專利成果多為職務成果,成果完成人擔心轉化會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劉春太表示,為此,鄭州大學正積極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通過權益的讓渡和轉化,賦予成果完成人使用權,從制度層面解決“不敢轉”的難題。
而不會轉,則是因為技術成果的市場化過程對科研人員來說是一大挑戰。“科研人員往往缺乏市場意識和產業思維,導致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針對此問題,鄭州大學正在組建專業的技術經理人隊伍,他們不僅懂技術,更懂市場,能夠全流程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進程。
至于不愿轉,根源在于成果完成人的個人收益過低。劉春太透露,鄭州大學已經正式出臺了《鄭州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成果轉化凈收益的90%歸個人,以激發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積極性。
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鄭州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新的局面。2024年,該校打破了氨氮對鉬冶金的“百年束縛”,突破了無氨氮鉬冶金這一顛覆性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氨氮”污染問題,生產流程較傳統工藝縮短30%,成果省內轉化合同額達6000萬元。此外,鄭州大學全年簽訂轉化合同64項,合同到款較去年同期增長271%。在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的評選中,鄭州大學更是斬獲46項大獎,其中一等獎10項,全省占比達30%。
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高校
在今年的省兩會上,劉春太準備了一份關于“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強化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的提案。他認為,要整體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關鍵在于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承擔起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責任。
“我們要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命題,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命題。”劉春太表示,要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國家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學科,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開展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同時,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破除“數數量”的傳統評價模式,轉向以質量評價為主的評價模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青年人才的成長,挖掘其創新和發展的潛力。
“科技創新絕不是一條平坦大道,要有意志力、行動力,去攻克最前沿的基礎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同時,要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定力。”身為鄭州大學的副校長,劉春太在履行行政職責的同時,也始終保持著對科研工作的熱愛與執著。他坦言,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傾注在學校的行政事務上,但自己依然會利用節假日和周末時間參與團隊的科研活動,確保自己不脫離科研一線。因為只有站在科研的前沿,才能更好地謀劃學校的科研政策和科研規劃。
2024年9月,劉春太團隊研制的登月航天服面窗首次與中國登月服一起亮相,“全景式防眩光面窗”作為五大亮點向全球公布。同時,團隊的“航天服面窗相關裝備及軟件、技術”也被列入國家出口管制技術清單,真正實現了科技的自立自強。
責編:劉安琪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