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孫凱杰】2014年,當潘中雪在家中一邊操作著縫紉機,一邊期待著腹中胎兒的誕生時,她也許不會想到,10年以后,自己會是一家年收入1億多元企業的掌舵人。這是發生在南陽一對夫妻身上的真實故事。
在這屆年輕人所推崇的阿里1688平臺上搜索“艾草”,南陽艾遠堂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遠堂)的產品一定會出現在第一屏。
艾草枕頭、艾草靴子、艾草槌……在艾遠堂繁忙的配貨車間,各式各樣的艾草制品被整齊歸納、送上傳送帶、打包發往全國各地。創始人王同林、潘中雪夫婦從一家淘寶店做起,白手起家,目前,在阿里1688平臺上,他們已經坐穩了艾草布藝品“銷冠”。
他們創業的道路,是一部勵志故事。同為1989年出生的王同林、潘中雪夫妻,和大多數農村年輕人一樣,涌入城市尋求發展機會。中學畢業后,他們在多個行業開始了摸爬滾打:賣水泥、干工地、擺地攤、服裝廠打工……
2013年,潘中雪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二個孩子,恰巧那段時間也沒有工作,她便想著能在家里做點什么。“當時也想不到什么別的路子,就力所能及地做些手工制品,開個淘寶店售賣。”
一開始,她沒抱太大希望,但漸漸地,一單、兩單、五單,她發現居然真的能把東西賣出去賺到錢,夫妻二人的熱情一下被點燃。“作為南陽人,自然就想賣些我們當地的特產,首先想到的就是艾草制品。”在沒有貨也沒有渠道的情況下,兩人先到市場上收購半成品,帶回家自己加工。
“因為都有在服裝廠工作的經驗,白天我挺著大肚子騎上摩托車拉貨,晚上我老公下班回來,和我一起在家里踩縫紉機、剪裁織布,經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提起那段歲月,潘中雪記憶猶新。
艾草制品是一片藍海市場。慢慢地,潘中雪發現,靠著經營網店,二人能夠從勉強維持生計,到逐漸積累起更多的盈余。
隨著網店生意的日益紅火,夫妻二人意識到,小打小鬧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打造自己的產品。憑借在服裝廠積累的經驗,他們開始嘗試為大品牌代工艾草布藝產品,如艾草枕頭、坐墊等。由于產品質量好,價格實惠,他們逐漸積累了良好的口碑。2016年,他們受邀入駐阿里1688,逐漸成為艾草布藝產品的頭部店鋪。
回首十年間,艾遠堂從一家夫妻店,變成了規模幾百人的大企業,他們二人也從青蔥歲月步入而立之年。2021年5月起,在政策支持及市場利好下,南陽艾草產業迎來飛速發展,艾遠堂也迎來爆發增長期,年營收首次破億元,并持續攀升。
看著艾草產業的盤子越來越大,夫妻二人也下了決心,從阿里、華為等名企挖來了幾位人才擔任管理層,并計劃建設更現代化的工廠,想把公司從原先的小作坊升級為現代企業。潘中雪很坦誠:“我和我老公是農村出身,說白了,學歷和認知都有限,需要有更強能力、更高眼界的專業人才和我們一起經營。”
這一步邁得很大,意味著資金需求的大幅增加。“拿地、建廠,一時來說,資金上還是比較緊缺的。”潘中雪說。
恰逢2024年10月,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成立,中原再擔保集團南陽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郵儲銀行南陽市分行在走訪中了解到艾遠堂的需求后,順利發放擔保貸款200萬元。“從正式申請到放款只用了3天,為廠區搬遷、備戰年貨節消費旺季提供了資金保障。
“協調機制啟動后,我們按照中原再擔保集團部署,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功能作用,第一時間到南陽專班報到,通過‘千企萬戶大走訪’摸排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中原南陽擔保公司副總經理趙宏恩說。
如今,艾遠堂每天的發貨量超過4萬件,客群主力更是以25—40歲為主的年輕一代。潘中雪說,在金融力量的幫助下,他們打算逐步進軍小紅書、抖音等更多電商和社交平臺,瞄準客戶需求開發優質產品,延伸艾產業鏈,做精做特做優企業品牌,為把南陽小艾草做成大產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編:史健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