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在河南省武陟縣,武陟繩編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付彥萍與家人正忙碌地籌備著各式各樣的年貨。在眾多準備事項中,中國結等春節掛件的制作尤為關鍵。為了能在過年之前將這些滿載著節日氛圍與美好寓意的掛件及時發送給客戶,付彥萍不僅自己全身心投入,還召集了周邊的學徒們前來幫忙。看著一件件精美的掛件逐漸完成,付彥萍心中滿是成就感,這些掛件不僅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也代表著武陟繩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武陟繩編的歷史源遠流長,與黃河灘區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付彥萍的老家在武陟縣詹店鎮東廠村,這里地處黃河灘區,曾經濕地遍布,蒲草、蘆葦等自然資源豐富。付家七代人就地取材,將這些蒲草、蘆葦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品,如草帽、饃簍、筐等。這些編織品不僅滿足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為了付家幾代人的生計來源。
付彥萍和她的作品 受訪者供圖
付彥萍打小跟隨家人學習各種手藝活兒,耳濡目染之下,逐漸掌握了繩編技藝的基本功法。如今,家中幾乎沒有人再愿意從事編織技藝。曾幾何時,已為人妻、初為人母的付彥萍也像其他村里的婦女一樣出門打工掙錢,但家族的傳承讓她始終心系這門手藝,她希望把這門手藝接續下去。
不同以往,付彥萍用中國結的線材來代替蒲草和蘆葦。這種材料不僅易于獲取,而且色彩豐富、質地柔軟,更適合進行精細的編織創作。從2008年開始,付彥萍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探索如何將傳統草編技藝與現代繩編相結合。她不斷嘗試增加結法,創造出新的編織種類,使作品更加多樣化、精細化。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她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非遺發展之路。
在付彥萍家里的工作室,墻上、柜子滿都是近年來她的新創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傳統的元素,又融入了現代的設計理念,如財神爺、龍舟粽子、牡丹花、小金魚、小青蛇等,個個栩栩如生。她還精心制作了金錢樹擺件、魚躍龍門掛件以及各種吉祥飾品等。
今年是蛇年,付彥萍專門設計了一款蛇年文創配飾 受訪者供圖
付彥萍告訴記者,自己沒什么美術功底,很多作品的創意靈感就是來源于日常生活,有時候半夜突然有了靈感,哪怕一晚上不睡覺,她也要把作品編出來。靠著這股子“執拗”的勁兒,如今她的手藝越來越巧,不少作品在一些傳統繩結技藝展演活動中屢獲佳績。她說,這不僅為她自己贏得了榮譽,也為武陟繩編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增添了信心。
這幾年,隨著網絡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付彥萍開始嘗試將作品發到網上。她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向網友推介武陟繩編文化。農閑的時候,付彥萍每天9:30就開始直播。在她的直播間,網友們可以看到簡單的線材如何變成了一個個復雜的編織造型。付彥萍還開設了線上教學課程,手把手教網友們學習繩編文化,從基礎的結法到創意作品的制作,細心的講解收獲了天南海北不少粉絲。
付彥萍在家里的工作室忙碌著新作品的制作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同時,付彥萍也在嘗試與廣東、山東的結藝愛好者分工合作,通過提供材料包和創作教程,向景區提供一些結繩手工藝品。這兩年,一些外企看中了付彥萍的手藝,一再希望與她接洽合作訂購繩編作品。
盡管付彥萍在傳承與創新武陟繩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手工作品的生產周期較長,短時間內難以滿足大量訂單的需求。其次,傳統技藝的傳承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多元化的就業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年輕人的職業選擇。2024年年底,付彥萍參加了焦作市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希望通過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傳承能力,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學習武陟繩編。
付彥萍的故事既是武陟繩編非遺傳承與創新的生動縮影,也是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才能讓傳統技藝在傳承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給予非遺傳承人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