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5日訊 面對傳統健康管理模式的困境與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基于人工智能(AI)的全民健康管理體系刻不容緩。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原副院長姚樹坤認為,應該以“AI個人健康管理APP”為核心載體,通過與醫保個人健康賬戶關聯,構建一個低成本、高效率、普惠可及的全民健康管理平臺。該平臺應利用AI技術成熟應用的優勢,提供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務,大幅提升醫療健康服務的便捷性與服務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原副院長姚樹坤 中國網財經段思琦攝像
當前,中國醫療健康體系面臨巨大挑戰。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環境壓力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不斷攀升。最新資料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27.5%,高血壓前期檢出率為41.3%;糖尿病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2%,我國近一半成年人血糖異常!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60歲以上人群中一種以上慢病患病率為75%,高血壓58.3%,糖尿病19.4%,43%有多病共存。以上疾病屬于共患病,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和發病機制。
“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抓好全面健康管理,防治融合,共筑全民健康保障新體系。”姚樹坤坦言,對因防治是最理想、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慢病防治策略,可以通過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實現。近年來公眾對高質量、便捷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隨著deepseek的上線,AI技術的成熟,為破解健康管理困境提供了革命性創新方案。姚樹坤認為,AI在健康管理領域的應用,將帶來效率躍升、普惠可及、成本重構三大突破性價值,為構建全球領先的全民健康管理體系創造戰略機遇窗口。AI健康助手可以嵌入社區、職場、家庭、個人生活,構建全場景服務模式,高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上海“AI健康社區”試點表明,居民體檢參與率從32%提升至78%,體現了AI在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效率和可及性的巨大潛力。
AI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可重構全生命周期、“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的全鏈條健康服務新模式。從微型化、可穿戴、多參數生命指標的監測、傳輸,到膳食、運動、心理調適的智能化全天候警示與及時性針對性指導和行為矯正;同時AI健康管理可將個體健康信息轉化為持續優化的健康大數據模型,不僅提升健康管理的質量、效率與可及性,更創造全民參與的主動健康模式,這種剛需場景的突破將反向推動智能化傳感、識別、處理等底層技術及算法邏輯的進化,形成AI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閉環,為中國在全球健康保障體系建設中贏得領先地位,并為增強國家競爭力做出突出貢獻。
對此,姚樹坤提出以下建議:
1.頂層設計、戰略先行
將“AI全民健康管理體系建設”納入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規劃中,明確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和責任分工,為全面推廣AI健康管理提供頂層政策支撐。
2. .多方協同、共建生態
構建“政府-社會-企業”協同的AI健康生態建設,鼓勵社會組織、醫療機構、科技企業、保險機構、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整合微型化、可穿戴、多生理參數監測儀器和全方位生活方式監測與指導的軟硬件系統,通過構建結構化、格式化、定量化數據平臺,研發高質量、高效能、適用性強、低成本AI健康管理平臺,并不斷迭代升級AI健康管理系統,共同推動AI健康管理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3. 試點先行、穩步推廣
組織有工作基礎的高校、醫療機構和科研院所,選擇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AI全民健康管理”試點,驗證模式可行性,積累實踐經驗,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最終實現全國推廣應用。
4.加強監管、保障安全
在加快推進AI健康管理應用的同時,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確保AI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
5. 持續投入、創新驅動
加大對AI健康管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產業孵化的投入力度,鼓勵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為AI健康管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