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王磊彬】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這是“專精特新”一詞,連續第四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河南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效如何?有哪些優勢?未來的培育著力點在哪里?對此,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黃河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數字產業研究院專精特新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孫建華。
河南產業基礎較強
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產業鏈協同機會
專精特新是指在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化方面表現出色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具備較高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在增強產業鏈韌性、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引導河南省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自2017年開始,河南省通過強化專題培訓、融資對接、產品推介等一系列的服務支撐,著力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
截至目前,河南省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487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累計20425家,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了重要力量。
孫建華表示,河南在裝備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領域有深厚積累,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產業鏈協同機會。
“圍繞專精特新,鄭州、洛陽、新鄉等地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如洛陽軸承、許昌電力裝備),有助于中小企業嵌入產業鏈關鍵環節。”孫建華說。
但河南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傳統、新興產業薄弱的問題。多數專精特新企業集中在傳統制造業,半導體、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占比低,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受限。
在區域分布方面,鄭州、洛陽集中了全省近40%的專精特新企業,豫南、豫東地區培育能力較弱,區域協同效應尚未形成。
持續完善支撐體系
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河南模式”
在孫建華看來,河南專精特新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是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關鍵路徑。通過機制重構、平臺賦能和生態優化,實現“需求精準對接、資源高效整合、成果快速轉化”。
孫建華建議,河南需跳出傳統“點對點合作”模式,轉向“企業出題、平臺聚力、機制護航”的系統創新。
企業端,從“被動承接技術”轉向“主動定義標準”,主導創新聯合體;高校端:從“論文導向”轉向“問題導向”,建立“學科群—產業群”映射機制;政府端:從“項目補貼”轉向“生態構建”,完善中試、金融、人才等支撐體系。唯有如此,方能在戰略新興領域形成“河南突破”。
“依托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升級,專精特新企業需通過精準定位、技術協同和生態嵌入實現‘補鏈強鏈’。”孫建華說,專精特新企業融入鏈主生態圈需實現三重躍遷:能力維度:從“加工配套”升級為“技術共研”;關系維度:從“甲乙方”進化為“創新聯合體”;價值維度: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利潤中心”。
此外,政府還需持續完善“標準引領—金融護航—數字鏈接”的支撐體系,在新能源汽車、超硬材料等28條重點產業鏈中,打造全國領先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河南模式”。
責編:陶紀燕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