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要想銜接好‘從0到1’的原始創新與‘從1到100’的科研轉化,就不能只沉醉于技術本身的突破,也要關注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3月23日,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2025兩會健康策“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直播中,中科稀珍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閆碩表示。
“在研發過程中,很多科研人員認為實驗室研究完成意味著創新結束,忽略了中試和量產環節,導致技術難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如果不愿意走出科研舒適圈,習慣于自身所在的專業領域,缺乏與其他學科合作的意識,技術在轉化過程中就難以獲得全方位、跨學科的支持。”閆碩坦言,科研端需要做好技術導向思維與市場導向思維的有機結合,只有突破一些認知慣性,才能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應用。
在中科稀珍(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任金威看來,一項科研成果要想從實驗室順利走向市場,關鍵在于這項實驗室里“誕生的技術”是否能夠解決市場的“強需求”。所謂“強需求”是指那些對市場和消費者具有重大意義和緊迫性的需求。這類需求通常與人們的健康、安全、生活質量等基本方面緊密相關,具有廣泛的市場基礎和強烈的消費動力。
“企業通過關注強需求,把技術成本、原料成本降低,同時加強實驗和嚴格篩選技術,讓廣大用戶‘花小錢’解決‘大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實現科研成果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任金威說。
在科研實踐中,如果技術先進性與產業適配性之間產生沖突該如何解決?閆碩認為,技術先進性和產業適配性是統一對立的矛盾體。“以我們研發的“中科稀苷”稀有人參皂苷技術為例,如果不計成本提升技術當然可以將生物轉化率和純度提高,但價格無法被所有人接受,因此將產品分為食品級、化妝品級和藥品級原料,針對不同市場和消費者接受度,實現最優組合才是較為合理的選擇。”閆碩表示,通過產品分級策略,可以在保證技術核心優勢的同時,滿足不同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實現技術與產業的有機結合。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