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e網通首席運營官兼市場部總經理俞宏鑫在論壇開幕式上,升學e網通首席運營官兼市場部總經理俞宏鑫以“技術賦能教育”破題,深刻詮釋教育數字化的內涵 “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碼與流量,而是讓山區學生透過屏幕對話城市名師,讓大數據化身‘顯微鏡’追蹤每個孩子的學習軌跡,讓數字工具成為教師探索育人本質的同行者">
前言
3月20日至23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杭州銘師堂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縣域高中創新發展名校長論壇”在杭州舉行。時值全球熱議AI與教育數字化變革之際,來自全國23個省(市、區)的近200位高中管理者齊聚一堂,聚焦“數字賦能縣中振興”核心命題,以“名家共話”“數字賦能”“深話拔尖”“溫州范本”“開眼看未來”五大模塊為支點,為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探索新路徑。
>> 升學e網通首席運營官兼市場部總經理 俞宏鑫
在論壇開幕式上,升學e網通首席運營官兼市場部總經理俞宏鑫以“技術賦能教育”破題,深刻詮釋教育數字化的內涵:“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碼與流量,而是讓山區學生透過屏幕對話城市名師,讓大數據化身‘顯微鏡’追蹤每個孩子的學習軌跡,讓數字工具成為教師探索育人本質的同行者。”作為深耕互聯網教育的企業,銘師堂始終以“技術賦能教育”為核心,將持續通過數字資源、智能工具和生態平臺助力縣中突破發展瓶頸。
01.名家共話:解碼縣中振興思想密碼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原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指出,AI技術正打破傳統課堂圍墻,但教育仍需堅守育人本質。這為縣域教育振興提供了兼具創新性與人文性的思想引領,也讓校長們清晰看見:在數字浪潮中守護教育本真,才是技術賦能的核心要義。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李志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 王烽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強調,高中教育要強化基礎職能,并指出縣域高中要跳出“千校一面”的競爭陷阱,必須走“特色突圍”之路。當縣域高中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將地域資源轉化為特色課程體系,方能真正突破同質化困局。其觀點為高中教育厘清了“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指明了高質量發展路徑。
02.數字賦能:技術落地破解縣域痛點
作為本次論壇的核心模塊之一,近200名校長共同走進杭州銘師堂互聯網教育體驗中心與升學e網通事業部。走進銘師堂總部,走廊文化墻上布滿師生來信和學校故事,讓校長們深切感受到銘師堂“用互聯網改變教育”的初心。在升學e網通事業部,校長們與教研團隊展開深度互動,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創新應用體驗,切實地感知教育科技的前沿探索。“這里的企業文化是‘長’出來的。”一位校長感慨道。他注意到,從教研老師到技術人員,每位員工談及教育時眼里都有光。
杭州銘師堂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趙華鋒在主題演講中,以自身通過讀書走出農門,通過創業改變命運的經歷切入,進一步闡述銘師堂的產品理念、文化特質和理想使命,引發了與會校長的深度共鳴。
>>杭州銘師堂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趙華鋒
此外,趙華鋒董事長特別強調,技術賦能的目標是“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人性上,讓我們的孩子發揮更多的潛力,同時一個孩子也不落下”。未來銘師堂,要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上,致力于培養“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批判之思維”的中國少年。這一論述將技術創新與育人本質深度融合,為縣域教育振興提供了兼具戰略高度與實踐溫度的解題思路。
>>四川省廣安中學黨委書記 田秀敏
四川省廣安中學黨委書記田秀敏以“技術扎根教育現場”為理念,聚焦“避免技術與教學脫節”難題,系統闡釋縣域高中數字化轉型方式。通過“小切口漸進式改革”策略,逐步構建“假期-心理-生涯”全場景數字化應用,將數字化技術與校本課程深度融合,為縣域高中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適配、可持續”的特色轉型之路。
03.深話“拔尖”:東西部校長的多元對話
重慶巴蜀中學教育集團總督學周劉波與江西省高安中學黨委書記馮草根,從本校視角出發,展現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多元路徑。兩位教育者雖路徑各異,但內核相通:周劉波總督學突出“以學術深度拓展創新高度”,馮草根書記提倡“以鄉土資源激活創新潛能”。
>>重慶巴蜀中學教育集團總督學 周劉波
>>江西省高安中學黨委書記 馮草根
這場對話為不同發展層次的學校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全國名校以體系化培養拓展學術高度,縣域高中則通過在地化創新激活鄉土資源,核心皆在于構建“尊重稟賦、激發潛能、貫通資源”的創新生態。
04.溫州范本:雙向賦能驅動全域提質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書記、院長徐海龍與浙江省溫州中學黨委書記吳軍,以“溫州經驗”為軸,系統呈現了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徐海龍書記從區域統籌視角,揭秘“溫州教育共富體”的協同機制,貫通教研、教學、評價全鏈條數據,實現優質資源全域流動。吳軍書記則詳解,在教育改革深化的當下,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秉持“以生為本”理念,著力構建全鏈條培育體系。這一體系化實踐,推動了教育從標準化供給向精準化培育轉型升級。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書記、院長 徐海龍
>>浙江省溫州中學黨委書記 吳軍
“溫州范本”的獨特價值在于“雙向賦能”邏輯:既以技術驅動區域資源高效整合,又通過特色課程激活個體創新潛能。現場一位中西部校長評價:“這種‘強校帶弱校’不流于形式,而是用理念革新、工具應用共同構建的可持續性協同生態。”溫州經驗證明,高品質發展絕非“一枝獨秀”,而是通過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實現“滿園春色”的教育新圖景。
05.開眼看未來:教育與科技的共生之道
論壇收官之際,校長們走進西湖大學,考察“高起點、小而精”的辦學實踐。
>>歐洲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人工智能系主任、講席教授 金耀初
歐洲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人工智能系主任、講席教授金耀初,從人工智能技術演進脈絡切入,延展探討"AI+教育"融合的底層邏輯與可能性。在互動環節,多位縣域高中校長舉手提問,圍繞"腦機接口""AI幻覺"等現實困惑,與金耀初教授展開深度交流。整場報告以技術發展史為錨點,啟發與會者思考縣域教育場景中技術賦能的差異化路徑——通過適配性創新突破資源桎梏,為"人工智能是否屬于縣域"的命題提供了新的破題視角。
隨后,西湖大學招生老師介紹了2025年招生將深化“本博貫通培養”與“學術導師制”特色,為優秀學子提供定制化科研成長通道。該校“以研促學、因材施導”的模式,為縣域高中拔尖創新人才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學術理想提供了新思路,推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創新銜接。
06.尾聲:從思想共識到行動突圍
“湖山信是東南美,文脈長隨日月新。”本次論壇以“務實、有用、深度、思想”為宗旨,在三天的深度研討與實地觀摩中,北京帶來的思想理念與川渝的教育實踐在此對話,溫州的高品質發展探索與杭州的數字化賦能相互啟發。
“從‘縣中塌陷’到‘縣中振興’,數字化不是選擇題,而是時代賦予的必答題。”當技術工具與教育家精神深度交融,中國教育的優質均衡圖景正從理想照進現實。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