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2025年4月5日,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紀念日。為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建功新時代,圍繞鄉村振興、紅色研學、文旅融合、新質生產力等主題,河南省委宣傳部近期組織開展“紅旗渠精神永在·紅旗渠通水60周年”集中采訪活動。
安陽林州以紅色基因為紐帶,聚力打造全國紅色研學高地,通過“紅色教育+文旅融合”雙輪驅動模式,激活全域旅游新動能。本篇報道,大河財立方記者走進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風景區、太行光影藝術館,了解并試圖還原紅旗渠精神為林州文旅經濟帶來的獨特優勢,及其產業經濟效應。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張克瑤】“我爺爺、外公都是紅旗渠的建設者,有責任向大家講好紅旗渠的故事。”3月31日,在“紅旗渠精神永在·紅旗渠通水60周年”集中采訪活動中,紅旗渠紀念館運營中心副經理常會平自豪地說。
紅旗渠紀念館位于安陽林州,是為了紀念林縣(現林州市)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修造紅旗渠這一偉大創舉而建立的博物館。采訪期間,紅旗渠紀念館人頭攢動,不同年齡階段的游客和參加紅色研學的中小學生匯聚于此,感受紅色脈搏。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常會平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會來林州看紅旗渠,既有和紅旗渠建設者同時代的年長者,更有大學生、都市白領這樣的青年人。作為“渠三代”,每年她接待講解工作1500余場,約10萬人都聽她講過紅旗渠的故事。
在紅旗渠紀念館附近,紅旗渠總干渠樞紐工程分水閘同樣是游客打卡地,渠旁邊的照片記錄了60年前的通水盛況。流動不息的渠水在歷史的長河中奔涌向前,映照著永不褪色的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的倔強、艱苦奮斗的印記,仍在太行山的崖壁上閃耀著時代光芒。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當年修建紅旗渠,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
現如今,紅旗渠青年洞旁已建起天河亭演出場地,工作人員任斌強已做了快五年的“凌空除險”紅色情景表演。和常會平一樣,任斌強也是“渠三代”,他的姥爺正是當年赫赫有名的任羊成。
何為凌空除險?因紅旗渠總干渠修筑在懸崖峭壁上,修建過程中要實施爆破作業,但爆破后還會有碎石掛在崖壁,嚴重影響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以任羊成為首的凌空除險隊,他們腰系繩索,像打秋千一樣,在懸崖上蕩來蕩去,用鉤子把松動的石頭除掉。
“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任斌強回憶,小時候聽姥爺講凌空除險沒啥感覺,等到實地表演時也會開始害怕,才真正理解姥爺那代人的不易。套繩、下崖、飛蕩、除險,每一個動作,姥爺都會一遍一遍地教他,現在他也帶起了徒弟,開始傳授起經驗。
任斌強表示,他的表演就是向觀眾再現姥爺的工作場景,盡管他的表演只是整個舞臺劇的一個片段,但每次出場表演依然會聽到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有時候結束表演,還有熱心觀眾專門找他表達敬意。
除了紅旗渠帶來的精神供養,巍巍太行的自然風光,是安陽林州文旅的又一大特色。4月1日,在安陽林州石板巖鎮,采訪團來到太行光影藝術館,六大特色展廳通過光影藝術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太行山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特色、歷史記憶、風土人情等。
太行光影藝術館工作人員張棟梁介紹,藝術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總投資約2300萬元,通過投影空間、實景互動、虛實共生、AI作畫、光影觸控互動等技術手段,與前瞻性的先鋒藝術相融合,采用創新性的藝術呈現手段,打造全沉浸式藝術交互體驗空間。
“紅色教育+文旅融合”雙輪驅動模式,激活了安陽林州全域旅游新動能,也對林州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林州接待游客1965.23萬人次,同比增長10.06%;其中,紅旗渠景區的游客人數年均增長超20%,2024年突破190萬人次。
據悉,接下來,安陽林州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集聚、融合、拓展為路徑,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積極探索打造“旅游+培訓+研學+寫生+民宿+演藝”的融合發展新業態,將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彰顯文化底蘊、增強城市自信的支柱產業。
責編:陶紀燕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