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國際貿易博弈策略已從單純加征關稅轉向“科技+貿易”混合戰。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面對外部市場不確定性,中國金融機構加速布局跨境支付和貿易金融創新,通過優化結算體系、拓展本幣互換、強化供應鏈金融支持,助力企業“出海”穩訂單。
“關稅政策持續變化對全球供應鏈和貿易格局影響深遠,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作為經濟運行的關鍵支撐力量,積極創新跨境支付服務模式,助力企業應對關稅挑戰,探尋出海與出口轉內銷的新機遇。”一位國有大行華東區從業資深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跨境支付創新 護航企業出海
當前,中美貿易沖突使得傳統貿易路徑受阻,企業紛紛尋求出海拓展新市場。企業、金融以及支付機構多方捕捉這一需求,在跨境支付領域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源頭廠貨采購平臺1688,為出口受阻企業和有外貿轉內貿需求的工廠,推出一系列紓困解難舉措。例如,1688為遇到資金困難的外貿廠商提供訂單貨款提前回款服務,支持線上申請,秒級到賬。
此外,金融機構也為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在跨境支付業務創新方面積極發力。如摩根大通環球企業銀行大中華區主管黃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隨著企業全球業務的拓展,其對高效的跨境資金管理需求日益增長,出海企業希望獲取一站式解決方案,“比如自動化的跨境支付、集中化的現金池管理以及多幣種賬戶服務等,以優化資金運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實際上,中國企業在全球布局中會接觸不同市場業務,面臨多幣種匯兌需求。同時,跨境融資方面,企業需要銀團貸款、貿易融資、信用證開立、保理等融資授信服務,以支持國際貿易。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包括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外資銀行,近年來持續規劃創新不同的產品,用實際行動幫助出海客戶管理資金流動性、優化支付,從資金增益到海外擴張,以及戰略性并購等,助力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經營目標。
融資支持 助力出口轉內銷
面對關稅戰帶來的外部市場壓力,許多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推動出口轉內銷。針對部分受高關稅沖擊的出口企業,銀行也在聯合電商平臺幫助企業進行“出口轉內銷”,幫助企業調整市場策略,實現平穩過渡。
例如,1688就聯合網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提供專項信用貸款,重點支持受影響最大的服裝、紡織及輕工類產品和企業。
除了傳統的信貸支持,支付機構還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企業出口轉內銷的多樣化需求。4月10日,連連國際官宣推出“破浪守衛計劃”,包括覆蓋全周期、多場景的六重支付權益包,例如0費率、全年低至0.02%提現費率的TikTok Shop福利等,助力企業錨定機遇,馭浪前行。
近幾年來,包括興業銀行等在內的金融機構,結合實際開展內銷保險項下的保單融資業務,加大流動性資金貸款等經營周轉類信貸支持。早在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對出口產品轉內銷提供金融支持。
科技賦能 提升支付效率
盡管當下國際貿易領域環境不確定性加劇、挑戰增多,但科技力量正成為破局開新的核心要素。
日前,螞蟻國際旗下服務全球跨境中小企業的數字支付和金融服務品牌萬里匯(WorldFirst)正式推出“護航計劃”,即一站式跨境貿易金融服務智能體。該計劃整合萬里匯四大核心產品,以數字化技術在跨境支付、訂單履約、外匯管理及金融服務等方面盤活中小企業跨境貿易全鏈路營運能力。
據萬里匯數據,該計劃可幫助跨境商家資金流轉效率提升到30%。萬里匯中國跨境貿易總經理馬啟勝表示,安全、可靠、可信的高質量跨境支付服務能有效彌補商家出海時的本土化短板,“此次發布的護航計劃將全方位增強國內跨境貿易企業競爭力,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買方的信任,突破新興市場挑戰,實現業務可持續增長”。
如今,眾多賣家紛紛借助數字化工具與技術手段,全方位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構建起更為嚴密的貿易風險防范體系,并積極探尋、開拓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隨著跨境企業紛紛加快向海外倉模式的轉型進程,它們對于更高效跨境資金調配能力的需求愈發迫切,“比如,在批量備貨過程中產生的大額支付需求,以及海外倉運營過程中涉及的本地化結算需求等,這些實際情況都在有力推動著支付服務朝著多元化、定制化的方向不斷演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