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第十七屆深圳國際電池技術交流會在此拉開帷幕,全球新能源領域的目光匯聚于此。在這場技術與理念碰撞的盛會上,四川金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951.SZ)(以下簡稱“金時科技”)攜子公司四川金時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時新能”)首次以新能源企業身份亮相(展位號14T016)。從超級電容到耦合儲能,從材料突破到安全革命,這家企業的展臺如同一扇窗口,向行業展示了一條從傳統制造向綠色科技躍遷的清晰路徑。
戰略轉型:一場蓄力五年的綠色突圍
時間回溯至2019年,當新能源浪潮初顯端倪時,金時科技便開啟了戰略轉型的序幕。這家曾深耕傳統領域的企業,敏銳捕捉到碳中和目標的時代機遇,將核心資源投向超級電容、儲能系統及材料研發領域。這一轉型并非偶然,而是一場圍繞“料-材-器-用”的全產業鏈布局的精密謀劃——從電極活性材料的基礎研發,到模組系統的集成應用,再到終端場景的深度適配,每一步都直指行業痛點。
2021年,隨著子公司四川金時新能的成立,企業邁出關鍵一步:通過與西南交通大學楊維清教授團隊的產學研合作,成功突破超級電容電極材料的國產化技術壁壘,將產品性能推至國際領先水平。2023年對千頁科技的收購,則為儲能安全領域注入新動能,形成“源-儲-控”三位一體的技術閉環。五年磨一劍,這場轉型不僅是業務重心的轉移,更是一場從“跟隨者”到“定義者”的身份蛻變。
技術矩陣:破解儲能困局的“三重密鑰”
走進14T06展位,三大技術成果構筑起四川金時科技的創新版圖。它們如同相互咬合的齒輪,共同驅動著儲能效率與安全性的雙重躍升。
第一重密鑰:超級電容的“效率革命”
展臺上陳列的超級電容單體具有高功率密度、寬溫度范圍、長循環壽命等特點,因其內阻低至0.18MΩ的數值背后,是電極材料微觀結構的突破。相較于行業平均水平,5%的容量一致性偏差意味著電網調頻響應速度提高,設備壽命延長。從風電變槳系統的瞬時功率補償,到電梯能量回饋的精準控制,這些“能源調節器”正在重新定義短時高功率場景的儲能邏輯。
第二重密鑰:耦合儲能的“時空平衡術”
當超級電容的秒級響應遇上鋰電池的長時續航,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展區中央的1.25MW/5MWh集裝箱系統給出了答案。通過獨創的“功率-時間”二維解耦算法,系統可智能分配兩種技術的出力比例,在調頻效率提升的同時,將循環壽命推至百萬次量級。與之配套的液氮消防方案更顯顛覆性——5秒滅火、1分鐘降溫至-150℃的技術指標,讓儲能安全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干預”。
第三重密鑰:生物質炭的“自然饋贈”
展臺一側,由椰殼、苧麻等可再生資源制成的炭材料,悄然揭示著技術背后的生態邏輯。這些取材于自然的高性能材料,不僅將超級電容的碳足跡降低,更打通了“農業廢棄物-高附加值材料-綠色儲能設備”的循環鏈條。在這里,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
產學研融合: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破壁者”
“真正的技術壁壘,源于對基礎科學的敬畏。”展臺技術沙龍中,研發負責人的一句話道出創新邏輯。企業的核心研發團隊與西南交大實驗室的深度聯動,構建起“理論-實踐”的轉化通道。年產2.4GWh的全自動模組產線上,納米級材料制備工藝與AI質檢系統協同作業,將論文中的公式轉化為實際的產品。
未來圖景:構建能源生態的“中國方案”
四川金時科技的探索并未停步。作為行業標準編寫,引領行業標準規范的起草單位之一,企業正將實踐積累轉化為行業共識。“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技術領先,更是生態價值的共創。”企業董事長在媒體訪談中如此詮釋愿景。這種視覺語言或許正是最佳注解:當技術創新與生態責任深度融合,一家企業的轉型之路,便成為整個能源革命的時代注腳。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