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青瓦的徽式“海景房”依山傍水,平坦寬闊的“彩虹路”串聯起村莊、田野和山川,不遠處,碧波蕩漾的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村民李琴明顯感到:“家鄉越來越美,‘家底子’越來越厚,‘錢袋子’越來越鼓!”
鑲嵌在丹江口水庫東岸的馬蹬鎮,形如一個張開的巨手拍進湖面,形成了諸多半島和湖汊,境內湖光山色、旖旎動人,是丹江口水庫景觀最豐富的區域。同時,這里還有秦楚丹陽大戰古戰場、歐陽修讀書處、淅川坑南遺址等多處人文遺址。然而,守著“天生麗質”的好山好水,看著文化厚重的“風水寶地”,馬蹬人卻過著“蓬頭垢面”的苦日子。
馬蹬鎮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腹地”。保水質,生態“綠線”必嚴守;促民富,環保“紅線”不能碰。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實現共贏?“我們盯準綠色和發展的結合點,立足資源優勢,豐富旅游業態,做好‘旅游+’文章,將丹江大觀苑、八仙洞等景點周邊村落打造成宜居宜游、功能耦合的‘大景區’,景區景點串珠成鏈,推動全域旅游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馬蹬鎮黨委書記夏丹說。
整合旅游、交通項目,對沿路農家樂進行外部立面改造、內部硬件提升;打造沿江休閑長廊,完善旅游公廁、生態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這條10公里長的旅游觀光專線,把丹江大觀苑景區和石橋、小草峪、蘇莊、金竹河等村莊串聯在一起,通向山外。”指著腳下這條噴涂紅、黃、藍三色交通標線的“彩虹路”,村民李琴介紹。
漫步在青山綠水間舞動的“彩帶”上,步步皆景,處處是畫。一排排統一規劃、改造的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個個生態停車場、沿江長廊、觀景臺等旅游配套設施星羅棋布;一輛輛觀光大巴川流不息,絡繹不絕……
外出務工的小草峪村村民李琴回到村中辦起農家樂。每逢節假日,生意火爆,“一房難求”,李琴忙得不亦樂乎。“剛開始,鎮里組織我們外出考察,學習經營管理技能;后來,又對規范農家樂服務標準、提升服務品質進行培訓,這為我們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像李琴一樣,目前,馬蹬鎮共有108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
振興鄉村,詩意棲居,是馬蹬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依托文旅資源稟賦,馬蹬做強產業、做美鄉村、做精主題,把村莊打造成景區,以鄉村特色旅游帶動全面振興。
堅持適地適生原則,在蘇莊村,900畝軟籽石榴鋪滿了山岡,樂壞了果農。金竹河村發展艾草1000畝,初步形成了以艾草種植、加工為主體的上下游產業鏈,每一個生產流程、每一個加工環節、每一幅圖文漫畫,都在普及著傳統中醫藥文化;孫莊、張嶺種植金銀花超3000畝,黃莊村種植益母草600畝,白渡、云嶺、關防、葛家溝、青龍、黑龍等村集中連片發展黃姜5000畝……
如今的馬蹬,開窗見綠,出門即景。廢輪胎、廢瓦片搖身變成了村里的景觀裝飾,舊山墻成了各具特色的書畫墻……“悠悠艾香金竹河”“漁舟晚唱,樂在石橋”“移民尋根,桐柏連心”“中秋月兒圓,蘇莊石榴甜”“3月28日,白渡看櫻花”,一批有產業、有主題、有風景的“網紅村”在馬蹬涌現,四面八方的游客、網紅前來觀光打卡。今年“五一”黃金周,“彩虹路”沿線的石橋、小草峪、蘇莊、金竹河、青龍、余溝等村旅游綜合收入近3000萬元。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近年來,淅川縣大力實施“文旅興縣”行動,做足“旅游+”融合文章。統籌謀劃縣域內民宿、農家樂,做好體育、民宿、美食等與文旅文創深度融合文章,建成一批環山環水的精品民宿,打造新的旅游燃爆點。
目前,淅川已打造星級酒店8家、農家樂700余家。旅游從業人員3萬余人,2024年,淅川全年接待游客 916 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 72.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16.8%、43.9%。(康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