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竟然有一座“水晶宮”!這個小眾寶藏地標便是我國首座中醫藥綜合類國家二級博物館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5月16日,寶地奇旅計劃——寶藏文化系列第二場直播走進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在YY金牌直播藝人葉芊芊與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長張書河的帶領下,全球網友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中醫藥文化探秘之旅。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標本區
華南最大中藥標本中心
古時嶺南素有“瘴地”之稱,嶺南中醫藥歷經兩千余年積淀,形成了“治未病”的養生智慧與“濕熱論治”的診療特色。飲涼茶、喝靚湯、吃藥膳、講養生……在廣東,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而中醫藥博物館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
成立于2006年的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前身為“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博物館”,它由建設于1956年的中藥標本室、藥圃和建設于1996年的醫史館整合而成。漫步館內,1萬余件文物、2000余種近2萬份中藥材標本,被巧妙串聯成一部立體的中醫藥發展史。
走進博物館場館中庭,只見整整3 層樓高的標本墻,678個玻璃瓶液浸各種中草藥標本,何首烏的虬結根莖、廣陳皮的細密油室、沉香木的天然紋理清晰可見。在燈光下,就像童話里的魔法藥水。這精妙設計的背后有段“古”。博物館館長張書河介紹,最初中庭空間是層層分隔的,一位來中國工作的英國設計師參觀后提出,博物館應該有一顆“心臟”,可以打通中庭縱向空間來實現。他們吸納了這個建議,在此設置標本展區,并通過底部打光、使用散熱材料等方式一步步優化,最終造就了這個被網友譽為“水晶宮”的熱門打卡點,而且從各個樓層都能欣賞到不一樣的美。“這是化橘紅,明清時曾作為貢品......”張書河的講解揭開了本草世界的神秘面紗。琳瑯滿目的中草藥標本既有“嶺南八珍”化橘紅、廣陳皮、陽春砂、廣藿香、巴戟天、沉香、廣佛手、何首烏,又有嶺南百姓熟悉的龍眼、木棉花、五指毛桃等,有來自高原的麝香、黃芪、雪靈芝等,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抗瘧神草”青蒿,這些跨越山海的藥材既是跨越千年的治病良方,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標本區
經典古方傳承智慧
來到3樓,以醫史文物展覽為主題的醫史館展現了中醫藥學5000年的發展軌跡和嶺南醫學的獨特成就,館藏的醫史文物有清代王晉繪《名醫葉天士遺像》、商代刻有“疾”字字樣的甲骨片等。
嶺南中醫藥文化歷史有多悠久?根據《廣州市志》記載,關于嶺南中醫藥的發展,最早物證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南越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醫家來到嶺南行醫采藥。其中,東晉著名醫學家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等地行醫著書,創作出《抱樸子·內篇》等醫學著作,拉開了嶺南乃至中華中醫藥文化輝煌發展的序幕。
不少經典方劑使用至今。漢代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論傷寒廣為人知。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以臟腑論雜病,共載方劑269首,用藥214種,被稱為“經方”。“出自《金匱要略》的古今錄驗續命湯就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治中風后肢體痿廢、言語不利等癥。其組方以祛風通絡、益氣活血為核心,含麻黃、桂枝、當歸等藥材。”張書河說。
而葛洪被后人尊為“南醫之祖”,基于嶺南氣候和患者特征,提出與“傷寒”不同的“溫熱病”,促進了嶺南流派的重要分支——溫病學派形成,成為中醫因地制宜的典范。葛洪留下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肘后備急方》。書中記載了109個針灸醫方,其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句。這短短15個字,不僅是世界上用青蒿治瘧疾的最早記錄,也為當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提供了靈感。
古今對話養生智慧
葛洪能夠就地取材、懸壺濟世,側面說明了嶺南地區藥草資源豐富。博物館4樓的中藥館,是另一個鎮館之寶(長48厘米的特大野生人參標本)所在之處。這里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中藥標本中心,展示了常用中藥、道地藥材、珍稀中藥、嶺南中草藥、海洋藥及常用中藥劑型等標本3000余件。從常見的枸杞、黃芪,到珍稀的野生人參、鹿茸、百年油桂,構成了中醫藥的“百科全書”。張書河重點講解了10多種中藥材的功效,并介紹從外觀、手感、氣味以及泡水后形態等辨別辨別真假蟲草的技巧:“真蟲草頭部紅棕色,腹部有8對足,尤其中間4對最明顯......”網友們跟著鏡頭仔細觀察,彈幕里不斷彈出“漲知識了”的感嘆。
一套清代廣彩描金十二生肖圖瓷藥瓶吸引了葉芊芊的目光,只見十二個四方形小藥瓶,大小和火柴盒差不多。瓶身兩側分別標注十二地支時辰和編號,瓶身正面繪制與十二時辰相應的生肖動物圖案,反面繪有與十二生肖相關的彩色人物故事圖案。她不由地生出了好奇:“為什么藥瓶會按時辰編號?”張書河解答道:“中醫認為人體變化與天地時序相應,因此要根據十二時辰調整用藥,全國僅存四套(其中兩套在本館)的藥瓶,實則是古人精準用藥的‘時間表’—— 卯時(5-7 點)服補氣藥,酉時(17-19 點)用滋腎方,體現了中醫對生命節律的深刻認知。”
在3個多小時的直播中,張書河為網友們帶來一堂與眾不同的中醫藥文化課。直播互動環節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針對年輕人普遍關心的睡眠困擾問題,張書河推薦了“酸棗仁百合粥”與耳穴壓豆療法,并提醒“亥時(21-23 點)宜靜不宜動”的養生原則。網友們也出了一個“考題”考館長:請館長根據主播手中的圖片信息,猜出豬籠草、龍利葉、海底椰、雞骨草、五指毛桃、肉桂、溪黃草、金線蓮、猴頭菇9味中藥名稱,并說出主要功效。館長如數家珍:“雞骨草疏肝止痛,五指毛桃健脾補肺,金線蓮清熱涼血......”精準的辨識引發陣陣喝彩,彈幕中“中醫太神奇了“的留言刷屏不斷。
這座接待超200萬人次的博物館,正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傳統中醫藥文化。“近年來參觀的游客多數是年輕人,中醫藥文化在年輕群體中頗受歡迎。”張書河透露。這場持續3小時的直播,最終以超54萬次觀看量收官,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來源:廣州日報)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