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家灣公園的漕運記憶,到運河森林公園的生態畫卷,從北關攔河閘橋的五河交匯奇景,到千荷瀉露橋的現代詩意……千百年來,大運河不僅是交通運輸的動脈,更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
6月5日環境日,由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主辦,以“尋運河歷史文脈,探古今生態智慧”為主題的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生態研學活動順利舉辦。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的同學在北京建筑大學教授王崇臣的帶領下,以千年大運河為課堂,用心觀察、用腦思考、用情體會,深切感受千年運河生態文化的獨特魅力。
活動當天,全市多所中小學校同步組織學生觀看學習了相關視頻課程,廣大社會公眾還通過京環之聲微博、青春北京微博、北京科技報APP觀看了視頻直播,跟隨研學活動一起走進這幅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見證了古老運河在現代社會中的新生與活力。
游船啟航,感受河暢岸綠生態美景
在漕運碼頭,同學們登上運河游船,共同開啟了精彩的大運河生態之旅。游船劃破大運河的粼粼波光,課程以“開漕節”為切入點,將明代百姓祭壩儀式與現代生態保護理念串聯——這一始于明代的民俗節日,既是對水利功臣的緬懷,更蘊含著古人“以水為脈、以運養城”的生態智慧。
掠過沿岸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市級公共服務建筑——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可以看到毗鄰大運河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公園以生態保育核為核心,融合多種文化打造三十六景,是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閑、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綠洲。大運河森林公園則是北京市首個建成的新城萬畝濱河森林公園,構建了“一河、兩岸、六園、十八景”的獨特景觀,讓市民能漫步水韻林海,盡享生態之美。
觀五河交匯奇景,探運河治水智慧
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連通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2014年6月22日,它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水利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既是地理空間的物理連接,更是文明基因的深度融合。
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如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巧妙利用了京杭大運河部分河道,既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明智之舉,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積極踐行。
在人工干預和自然作用下,大運河對沿線環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海河流域多河入海格局演變為多河匯聚成一河入海的扇形格局,促成河北平原形成多處洼淀濕地,緩解了海河流域泄洪壓力。同時,運河為城市提供水路交通,形成運河穿城并與城河相溝通的格局。
在北關攔河閘橋,同學們領略到五河交匯的壯觀景象。七孔橋造型的攔河閘巧妙地將閘門系統隱藏在橋下拱券之內,形成了“近觀為閘,遠望似橋”的獨特景觀效果。新建北關分洪樞紐工程,實現了溫榆河、北運河、小中河、通惠河和運潮減河的五河連通。北運河北關分洪樞紐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北關,包括攔河閘和分洪閘,其主要功能是汛期控泄北運河流域洪水,非汛期蓄水灌溉。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閘口蓄水、分流等水流原理,生態研學活動安排了水柜模型現場演示環節,展示了古代運河的水流調度和管理方式,讓同學們對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訪沿岸生態帶,聽雨燕、塔榆生態故事
“崇欄杰閣懸巍昂,向背兩水流洋洋”——陳豫朋筆下的大光樓,如今成為觀察河岸生態的絕佳窗口。從大光樓通往燃燈佛舍利塔的路上,可以看到運河沿岸生態帶,這條水陸交錯的生命走廊構成了典型的河岸生態系統。
濕地植物群落有蘆葦、菖蒲、香蒲等挺水植物密集生長,形成天然的“水質過濾器”,能有效吸附污染物,為微生物提供生存空間。廣場東北側的淺灘和蘆葦叢,則是野鴨等水鳥的重要棲息地。這里可以觀察野鴨的覓食、遷徙行為,分析其與濕地環境的適應性。而通過鳥類糞便傳播植物種子,能促進濕地植被擴散,形成了“鳥類—植物—微生物”的良性循環。
燃燈佛舍利塔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塔,還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棲息地,每年的這個時候,游客都能在此觀察到這些優雅的鳥類。北京雨燕與燃燈塔的故事,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例證,更提醒著我們保護古跡的同時,還要關注生態環保、保護生物多樣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燃燈佛舍利塔第十三層西北面的破損處,曾奇跡般地生長著一株榆樹。塔榆種子隨修繕塔頂的泥漿落于瓦壟間,在無主根、僅靠西北坡面瓦底薄土的條件下存活了350余年,是北京市一級古樹。考慮到樹木根系可能危及塔體安全,1987年3月,這株塔榆被移植至塔旁的葫蘆湖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葫蘆湖是西海子公園生態修復的樣本,在這里,同學們觀察了荷花、睡蓮、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它們與水中的錦鯉、龜等動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鏈網絡。由于地形的關系,通惠河入北運河處一直有高差,無法直接通航。明代通惠河在注入北運河河口處形成“葫蘆頭”,作為北運河與通惠河倒船的泊船港,一直使用到清末。現在,葫蘆湖殘址被納入西海子公園二期,完成復建工程后將與西海子、通惠河、北運河形成“四水相連”的活水循環系統。
對此,同學們也深刻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沿岸的生態帶,如今是動植物們美好的家園,也是生態環保理念落地生根的見證,面對自然,古人的生態智慧正在一代代傳承和發揚下去。
打卡網紅橋,心植綠意傳生態環保薪火
生態研學活動最后,同學們來到網紅“打卡”地——千荷瀉露橋。該橋橋身以“荷”作為設計主題,以荷露交融之形,詮釋出運河千年文化韻味。最下端的觀景平臺設置有凝露臺,遇到下雨天,緩緩的水流淌落在露珠般的橋墩之上,呈現“千荷瀉露”的唯美景象。橋身采用環保材料建造,既堅固耐用又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橋下設計有多個泄水孔,既保證了橋體的排水功能,又有助于維持周邊水體的生態平衡。作為新晉的地標性建筑,千荷瀉露橋不僅連接著西岸積淀千年的遺址古跡與東岸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景觀,而且營造出濃郁的水鄉文化氛圍,強化了人與自然的生態互動體驗。
隨著夕陽為千荷瀉露橋鍍上金色的余暉,“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主題研學活動也畫上圓滿的句號。研學所經之處都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同學們在心中也深深埋下了兩顆種子:一顆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一顆是對生態環保的擔當。
在中小學生環境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始終步履不停。繼2024年深挖“北京中軸線的生態智慧”,為中小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系列課程后,今年,宣傳中心延續“歷史文化+生態教育”的創新理念,以春季開學第一課為序章,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環境紀念日節點,重磅推出五期 “千年大運河的生態智慧”精品課程,本次生態研學為系列進課堂活動完美收官。
一堂堂千年大運河課程,讓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從古代漕運的繁忙景象,到河道治理的精妙技藝;從沿岸生態系統的平衡智慧,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廣大中小學生及社會公眾不僅學到了關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知識,更進一步提升了生態保護意識。未來,他們將用自己的行動和聲音,講好大運河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故事,踐行并帶動更多的人愛護運河、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守護者、傳承者和弘揚者。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