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1日,公司已經在全球布局了1500家網點,輻射超24個國際市場。”在零跑汽車首家中國香港體驗中心內,公司董事長兼CEO朱江明表示,這家店原本是保時捷的經銷門店。零跑在今年年內還將在中國香港市場布局第2家體驗中心,計劃于12月建成。
據了解,零跑汽車在中國香港的首發車型為右舵版C10及T03,這也是零跑目前在歐洲銷售的兩款車型。盡管中國香港市場規模只有每年四至五萬輛的規模,但朱江明認為,中國香港可以作為零跑汽車向全球用戶展示自身實力的舞臺,同時也是全球資本了解和接觸零跑汽車的一個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零跑國際的第一大股東方,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集團在上月底剛剛任命北美首席運營官安東尼奧·菲洛薩為新任首席執行官,結束了自去年12月前CEO卡洛斯·塔瓦雷斯辭職以來長達數月的領導層空缺狀態。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表示,新任CEO對于與零跑的合作堅定且充滿信心,計劃不久后與零跑方進行面對面深入交流。
海外銷量領跑造車新勢力
由于在地理位置、金融、人才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中國香港正在成為中國汽車走向全球的重要戰略陣地。同時,中國香港也在不斷加大電動車推廣力度。2024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布延長此前的減稅政策至2026年3月31日。據香港運輸署數據,今年前4個月,中國香港私家車中電車登記量為8916輛,新能源滲透率達68%。
“中國香港門店開業,公司高管團隊幾乎悉數到場。于我本人來說也是公司成立以來,參加過的第三個開店儀式。”朱江明表示,中國香港是國際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作為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汽車公司,零跑汽車中國香港首店能夠起到很好的窗口效應,幫助中國香港的投資者和國際市場更好地了解零跑汽車。
朱江明在此前的2025上海國際車展期間透露稱:公司2025年海外銷量目標為5萬至8萬輛,并計劃于2026年年中實現歐洲本土生產。實際情況是,今年以來零跑汽車海外銷售顯著提升。據乘聯會統計的中國新能源海外銷量數據顯示,2025年前5個月,零跑汽車累計出口銷量已超1.72萬輛,位居國內造車新勢力首位。
去年11月,零跑與緬甸NPK MOTOR公司簽署了KD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緬甸建立組裝線。此外,零跑還計劃在歐洲實現本地化制造,以降低關稅和運輸成本,預計在2025年年底前實現本地化生產。
談及海外銷量與下一步布局,曹力表示,兩個車型(右舵版C10及T03)已經在海外局部市場站到了頭部水平。按照今年500多家門店的覆蓋量,5萬輛至8萬輛的預期增量沒有問題。且“隨著交付量越來越多,C10在很多海外國家和地區的同類車型市占率中已經躍居第一,我們對于自家產品非常有信心。”
全域自研重構整零協作模式
事實上,朱江明曾多次提及科技平權,規模制勝的發展定位。“最終,汽車一定就是耐用的消費品、代步工具。將車作為代步工具來制造,在產業發展中更有優勢。”在朱江明看來,零跑正以全域自研為矛、財務自律為盾,參與到一場汽車全球化的深度變革。零跑品牌定位就是希望給用戶提供更高配置、更優品質、好而不貴的產品。
這一定位背后,是零跑汽車全域自研的實力支撐。零跑汽車自2015年成立之初就堅持全域自研,形成了擁有新能源汽車整車、電子電氣等在內的六大域核心,控制著整車成本的60%自研自造比例。基于全域自研模式,零跑汽車可以實現最大程度平攤固定資產成本,提升整車制造規模效益,從而降低零跑汽車整車制造成本。
“雖然零跑也有一些應付賬款,但公司在一季度末儲備了280億元的現金。同時,我們有息負債體量很少,截至目前固定資產不到60億元,年底預計也不會超過100億元。再加上研發都是費用化,而不是形成無形資產。”綜上,朱江明認為,健康良性的輕資產運營模式,使零跑具備了更強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國金證券分析認為,即便與比亞迪對照,在單車售價接近的情形,零跑汽車單車成本也具有相當競爭力。“零跑汽車產品不是根據市場情況,要取得怎樣的毛利率,取得怎樣的銷量來定價,同時也不會參考競品車型進行定價。”朱江明表示,不管有多大的誘惑,毛利有多高,或者空間有多大,零跑汽車始終會堅持把汽車作為大眾消費品。
“比亞迪是我們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我們也一直在觀察。”零跑汽車副總裁李騰飛表示,首先從商務政策來講,并沒有出現大幅促銷的情況。其次,憑借全域自研的優秀成本控制,零跑在終端售價和商務政策制定過程當中,維持著自己的節奏,包括對于友商的預判和己方的盈利均在預期范圍之內。
而對于業內普遍關注的賬期改革,李騰飛表示,零跑一直堅持著60天內付款的原則,這個付款信譽是有口皆碑的。“在開經銷商大會時,很多經銷商都不認識我這個主管財務的負責人。理由很簡單,大家都沒找零跑催過賬款。”李騰飛笑稱,公司會繼續一如既往地堅持既定的供應鏈財務策略,與供應商實現合作共贏。
朱江明強調,零跑汽車的全域自研是多年技術積累的結果,核心零部件95%以上實現自研自造。這不僅未損害供應鏈利益,反而重構了整車與零部件供應商的協作模式——于主機廠而言,將部件性能、成本做到極致,甚至具備對外輸出能力;于供應商而言,角色從方案提供者轉為技術伙伴,憑借技術穿透力提升了全鏈效率,實現了更高品質與更低成本的兼得。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