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中國氣象局組織的“綠鏡頭·發現中國”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位于四川自貢市的再生稻蓄留核心區,對當地再生稻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探訪。
2020年秋,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寫“富順,再生稻之鄉”,為這片土地注入科技興農的信念。四年后,自貢交出新答卷——2024年全市再生稻蓄留面積達105.3萬畝,較2023年增長6.3%;最高畝產測產達到403.6公斤,實現了蓄留面積與畝產潛力的雙重增長。
在自貢市再生稻試驗基地,農田小氣候觀測系統正實時采集數據。自貢市氣象局副局長黃德剛介紹:“‘1313’服務體系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和地面監測,實現‘天—空—地’立體觀測。”2024年8—9月,特色中心發布再生稻氣象服務相關產品50余期 ,實施4次人工增雨作業,指導農戶科學應對。
自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鄢圣敏表示:“我們將氣象數據融入品種選育,建立‘氣候—品種—技術’匹配模型。”富順縣再生稻蓄留面積穩定在40萬畝以上,占全省十分之一,是全國再生稻總產量第一個上5000萬公斤的縣份,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園區,通過氣象與農業協作,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有效避開不利氣象條件,兩季水稻畝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
“再生稻抽穗期高溫預警提前3天收到,我們立即灌水降溫。”種糧大戶徐金成展示手機中的氣象服務信息,“施肥窗口預報避免肥料浪費,每畝增收超百元。”他期待建立專家直通平臺,實現田間問題即時響應。
氣象科技正助力鄉村振興。“富順再生稻”區域公用品牌強度位列今年四川省發布品牌首位;再生稻主題農旅項目融入鄉村發展;相關科研成果應用面積超百萬畝,農民種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望著袁隆平院士的題詞,黃德剛表示:“我們將整合長江中下游資源,開展大型無人機氣象探測試驗,力爭災害損失再降15%。”金秋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見證著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科技蛻變。(馬力賢 李紅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