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長輕溯源第四站走進云南。
云南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國土面積占全國1/25 。從北部梅里雪山的終年積雪到南端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生態孕育出諸多天賜好物;26 個民族聚居于此,文化底蘊深厚。
然而,廣袤的山川既是饋贈也是屏障。險峻地勢阻隔交通,老安寨茶農翻山越嶺運送鮮葉,銀飾村匠人守著祖傳技藝卻難尋銷路。
這些散布云嶺的非遺與好物,本是當地農戶的生計根本,卻因交通閉塞、渠道單一,長期面臨 "養在深閨人未識" 的困境。
在食品安全與非遺傳承雙雙面臨挑戰的當下,長輕溯源團隊收到一份特殊的邀請函——來自云南文旅廳的官方邀約,開啟"長輕溯源中國行·云南站"。
此次溯源不僅是一次選品之旅,更是一場文化與健康的對話。長輕優選與云南省級公共品牌"云品"達成戰略電商合作,在"春天禮"公共品牌選品大會上,文旅局局長、商務廳廳長等政府代表親自授予長輕"春天禮好物推薦官"與"春天禮文旅推薦官"稱號,十余家官方媒體全程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雙方秉持"政策引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旨在打造"云南文旅+本地特色+健康科普"的融合標桿,讓云嶺大地的瑰寶以更透明、更親民的方式走向全國。同時,長輕團隊深入昆明、麗江、大理等地,嚴選高品質好物。平臺與政府雙重補貼,實現源頭直供低價,既傳承非遺匠心,又以健康好物回饋用戶,為云品出滇打造溯源標桿,圓滿收官4天云南溯源之旅。
#01 昆明站
品嘗古茶與藥膳的時光淬煉
溯源首日,長輕團隊抵達昆明,直抵海拔1500米的老安寨古茶園。這片思茅區是唯一連片的百年原生態茶園,擁有8500畝高品質茶園,其中5676畝通過有機認證,4000余株珍稀古茶樹中,兩株360多年樹齡的"貢牛"與"麻牛"堪稱活化石。
在茶農家中,我們見證了手工普洱茶的繁復工藝:200℃鐵鍋中的殺青需要"三分靠火候,七分靠手感",揉捻時要"像對待親人一樣溫柔",最后經石磨壓餅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布朗族先民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長輕所選普洱茶不僅是人民大會堂國宴同款,更承襲了明清貢茶的工藝基因,陳化后價值不可估量。
除了普洱茶,昆明站還帶來了另一地標好物——三七原漿。云南文山作為"中國三七之鄉",其種植的三七皂苷含量高達7%,遠超國家標準。搭配云南特產的橄欖油與美藤果油,構成了昆明站"藥食同源"的健康矩陣。
#02 麗江站
尋找千錘百煉的非遺匠心
次日,團隊轉場麗江,走進被譽為"中國銀器第一村"的新華村。這里自唐朝南詔國時期便開始手工制作銀器,2014年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制銀工坊,我們目睹了"小錘敲過一千年"的精湛技藝,這其中最稱奇的是"吹焊"技藝,匠人以銀絲為焊條,僅憑氣息控制火焰,完成后找不到任何接縫。
長輕優選的999足銀器均出自這些大師之手,每一件都歷經千錘百煉,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可傳世的藝術品。
除了銀器,麗江站還帶來了另一種云南瑰寶——翡翠。長輕團隊深入玉石市場,精選冰種、糯種等優質翡翠,每件都支持復檢,承諾"假一賠十"。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比大牌銀飾便宜一半以上的良心價格,真正實現了"源頭直供,去掉中間商差價"的初心。
#03大理站
體驗山野至鮮與非遺扎染
溯源第三日,團隊抵達大理,首先被蒼山洱海間的山野珍饈所吸引。在當地合作社,我們見到了剛從山林采摘的鮮野生菌拼盤,包括牛肝菌、雞樅菌等十余種珍稀菌類。
這些"山林的饋贈"在長輕直播間以極具性價比的價格呈現,讓都市人也能品嘗到云南雨季的獨特風味。
與此同時,來自無量山的烏骨雞成為滋補佳品的焦點。這里的烏雞散養在海拔2000米的山林中,以昆蟲、草藥為食,肉質緊實,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烏雞高出30%。
長輕優選通過冷鏈運輸,將這份山野滋補直接送達消費者餐桌。
溯源最后一日,團隊走進周城村的璞真文化館,體驗白族扎染這一千年非遺技藝。
扎染古稱"絞纈",以板藍根為染料,通過手工扎結、染色形成獨特的冰裂紋圖案。2006年,白族扎染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長輕團隊體驗了從扎結到染色的全過程,最終呈現的蒼山板藍根扎染布,不僅色彩清新自然,更蘊含著"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生活哲學。
本次云南溯源之旅,長輕團隊不僅深度探訪了四大品類的源頭好物,更與云南省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嚴格質檢、直連原產地工廠,更有政府加持、專項補貼。
未來,長輕將繼續深入更多食材與非遺源頭,用透明重建信任,用科學守護健康。
正如云南之行所證明的:每一份來自源頭的真誠,都值得被看見;每一件飽含匠心的好物,都應該被珍惜。
下一站,長輕溯源又將奔赴何方?讓我們共同期待,見證更多真實與美好的相遇。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