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塞外的風裹挾著歷史的氣息,輕輕拂過千年古城的磚瓦,一場關于成長與治愈的旅程,在山西省大同市悄然拉開帷幕。2025年7月21日,由中國**美容協會醫療救助修復基金管理委員會為戰略指導單位、新氧公益基金會主辦的“見大同,見自己”公益夏令營正式啟動,迎來了6組來自全國各地的特殊家庭。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因小耳畸形、瘢痕、黑毛痣等體表缺陷,在人生起步階段面臨著更加特殊而復雜的成長課題,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此次夏令營通過文化體驗、心理疏導、自信提升和成長記錄等環節,引導孩子們在探索歷史文化的同時,開啟了一段自我認同與心靈重塑的成長之旅。
本次活動得到了中整協在項目設計、專家資源等方面的全程指導,為公益行動注入了更專業的力量,也為受助患兒的康復與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令人動容的是,一位特別的志愿者曉丹(化名)也出現在夏令營現場。曾經,她是新氧美麗計劃醫療救助的受益者,而此次,她選擇以志愿者的身份全程參與活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陪伴鼓勵了更多的家庭,生動詮釋了公益行動中“從受助到助人”的角色反轉,也見證了公益的長期價值。
圖注:曉丹,2022年新氧美麗計劃受助者家屬,2025年成為新氧公益志愿者
見大同,更見自己:6組家庭開啟溫暖治愈之旅
本次“見大同·見自己”新氧公益夏令營圍繞“文化體驗”和“心理成長”兩條主線,策劃了豐富多樣的活動環節,幫助體表缺陷兒童在歷史探索中收獲知識,在情感交流中找到自信。夏令營首日,孩子們在輕松有趣的破冰游戲中迅速消除了陌生感,現場笑聲與掌聲此起彼伏。稍作休整后,他們先后走進大同博物館、云岡石窟與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在沉浸式參觀中探尋北魏歷史的脈絡、領略佛教石刻藝術的魅力、聆聽能源開采的傳奇故事。這場實地研學不僅讓孩子們拓寬了視野,更悄然點燃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與主動表達的熱情。
團體心理輔導是此次夏令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獨特的我”兒童繪畫與分享活動上,孩子們勇敢地走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內心感受,贏得在場家長與伙伴的陣陣掌聲。親子合作大挑戰、心有千千結、親子祝福卡等活動,引導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在互動中增進了解與信任,也讓孩子更勇敢地表達內心、面對復雜多樣的社交情境。醫學科普講座則為孩子和家庭提供了專業支持。來自山東臨沂市人民醫院的付妍婕主任結合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燒燙傷護理和體表畸形治療的相關知識,并現場答疑,為孩子和家長們提供實用建議,幫助他們重建對治療過程的信心與希望。最后的手帳創作環節中,孩子們用畫筆、貼紙和一段段親筆感悟,將旅途中收獲的點滴凝聚成一本本獨特的成長紀念冊。營期結束時,不少孩子已經從起初的羞澀拘謹,變得更加自信、勇敢,他們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堅定,也多了一份從容。
從文化遺產到心理建設,每一個活動環節都以幫助體表缺陷兒童走出孤立、找到內心“被看見”的安全感為目標,使每個孩子能夠更自信地融入社會。通過貼近生活的文化活動和真誠細膩的心理陪伴,這場夏令營不僅拓展了孩子們的認知世界,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包容、支持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被看見、被接納中邁出堅定的步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結營儀式上,一位家長紅著眼眶分享道:“ 雖然我的孩子經歷了不幸,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新氧公益基金會,是在座的各位志愿者、醫生、工作人員,還有無數默默關心幫助我們的人,用你們的愛心和行動,為我們點亮了希望之光,給了我們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她還講到,孩子以前比較內向,不愛說話,在這次夏令營,她第一次看到孩子這么放松,這么開心,眼睛里閃著光。這樣的轉變,正是新氧公益基金會期待看到的成果。 新氧公益基金會深刻明白,對于這些體表有缺陷的孩子而言,醫療救助僅僅是改變的開端。許多孩子即便接受了手術治療,仍會因過往的經歷,在內心深處留下自卑的陰影,不敢主動與人交流,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更需要的是深層的心理關懷與持續的成長陪伴,幫助他們驅散內心的陰霾,重新擁抱生活的陽光。
此次夏令營作為 “新氧美麗計劃” 在醫療救助后的重要延伸,承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活動設計上,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考量。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與親子共創活動,孩子們在感受歷史文化魅力的同時,得以探索自我、提升表達能力、重塑自信。而家庭之間也在互動中增進了情感溝通與聯結,孩子們在這個溫暖的集體中,真切地獲得了 “被理解、被看見” 的溫暖體驗,這些體驗將成為他們未來勇敢前行的堅實力量。
特別的 “她”:從受助者到志愿者,用親身經歷照亮他人
在這場充滿歡笑與感動的夏令營中,志愿者曉丹(化名)的身影始終忙碌而堅定。她穿梭在活動場地之間,時而蹲下身為孩子整理衣領,時而耐心傾聽孩子們的煩惱,成為孩子們眼中親切的 “曉丹阿姨”。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三年前,她還在為女兒欣欣的先天性小耳畸形四處奔波,艱難求醫。
來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曉丹,在出租車公司做后勤工作,收入微薄。2014年離婚之后,獨自撫養女兒欣欣(化名)。生活的重擔早已壓得她有些喘不過氣,但更讓她揪心的,是女兒的病情。欣欣患有先天性小耳畸形,右耳畸形導致聽力存在障礙。在成長過程中,欣欣沒少遭受異樣的眼光,一句句 “殘疾人” 的稱呼,像鋒利的刀子,一次次刺痛著母女倆的心。為了給女兒治病,曉丹四處奔波求醫,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背負上了沉重的債務。那段日子,曉丹常常在深夜里偷偷落淚,她不知道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轉機出現在 2022 年 10 月,新氧公益基金會向她們伸出了援手。在基金會的幫助下,欣欣順利完成了手術。手術成功的那一刻,曉丹緊緊握著女兒的手,淚水奪眶而出,那是喜悅與感恩的淚水。這次經歷,不僅讓欣欣重獲新生,也徹底改變了曉丹的內心。從負債累累四處求醫,到女兒順利手術展露笑顏,于曉丹而言,新氧公益基金會伸出的援助之手,是黑暗中最明亮的燈塔。曉丹在其中,讀懂了公益的分量 ——那是能托起絕望、點燃希望的強大力量,自此在她心底種下回饋社會的種子。
從那以后,曉丹也開始嘗試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過程中,她看到許多和自己有著相似經歷的家庭,正在經歷著曾經她所經歷的痛苦與迷茫。曉丹沒有猶豫,主動分享自己的求醫經歷、術后護理經驗等,用自己的故事鼓勵著其他有著相同或相似經歷的人們。
當得知新氧公益夏令營招募志愿者時,曉丹沒有絲毫猶豫就報了名。“新氧無微不至的的暖心幫助讓我非常感動,我希望能和新氧公益一起,幫助更多的人,陪伴他們一起走下去”曉丹說道。在夏令營的志愿者分享會上,曉丹分享了自己從受助人轉變成為志愿者的心路歷程。從曾經那個在困境中無助的母親,到如今用愛溫暖他人的志愿者,李丹的故事,生動詮釋了公益的力量——這份愛,一旦傳遞,便生生不息,溫暖著一個又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從 “救助” 到 “共建”:新氧公益的協作型公益理念
曉丹從受助者到志愿者的角色轉變,不僅體現了個人生命的蛻變,也印證了新氧公益倡導的“協作型公益”理念的巨大價值。傳統公益通常采取單向救助的模式,而新氧公益則構建起多方參與、協作共建的生態系統,讓患者、家庭、醫生、志愿者等主體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公益項目的共同決策者與執行者,使公益行動真正成為凝聚多方力量、攜手并肩成長的雙向奔赴。
作為基金會核心項目的“新氧美麗計劃”,不僅提供醫療援助,更涵蓋義診篩查、心理支持、患者康復及公眾倡導等全流程服務。越來越多像曉丹一樣的受助者主動回饋社會,成為公益生態中積極而重要的參與者,形成了“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
新氧公益堅信,一次善意的幫助或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持續的、相互回應的善意行動則能撬動更廣泛的社會力量,緩解孤獨與隔離,讓溫暖和理解持續流動。未來,新氧公益將繼續秉持“平等協作、持續共建”的理念,攜手患者家庭、醫療工作者、志愿者及社會各界伙伴,共同推動公益事業長期、穩健的發展。讓每個曾經被幫助的人,都能成為溫暖他人的力量,讓公益的光芒薪火相傳,不斷延伸。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