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浪浪山下,籍籍無名的小豬妖拉起蛤蟆精、黃鼠狼精與社恐的猩猩怪,組成一支荒誕的“取經拼好團”。它們踉蹌西行,未得真經也無姓名,卻意外在大銀幕之外掀起風暴。
近日,《浪浪山小妖怪》以突破7億元票房的佳績,刷新了中國影史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浪浪山小妖怪》的爆火并非孤例。回望近年,從《大圣歸來》中重燃斗志的孫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從《雄獅少年》中懷揣舞獅夢想的少年,到《長安三萬里》里以筆墨書寫大唐風華的詩人群像,再到如今《浪浪山小妖怪》中努力突破自我的小妖們……國產動畫佳作層出不窮,它們正以深厚的文化自信為基石,一次次精準觸達觀眾內心。
《大圣歸來》依托《西游記》,塑造了一個深陷困境、掙扎求存的孫悟空,其失意與堅韌直抵現實人心;《哪吒之魔童降世》對經典進行大膽改編,將“哪吒鬧海”升華為一場震撼人心的命運抗爭宣言;《浪浪山小妖怪》則將鏡頭轉向西游世界的“邊緣角色”,讓悲催小豬妖從底層“打工人”蛻變為創業小能手。
題材之根,深植于華夏沃土。這些現象級作品多數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寶庫,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間故事進行當代化演繹。創作者們巧妙借力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搭建起貫穿古今的情感橋梁。這不僅喚醒了觀眾心底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與歸屬,也讓人們在共情主人公的過程中,得以重新審視和發現自我。這些經典角色的煥新演繹,之所以能引發情感共鳴,核心在于它們精準投射了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現實壓力與美好憧憬,讓觀眾在光影鏡像中看見自身,獲得深切的慰藉與激勵。
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覺醒,正悄然重構著動畫產業的生態邏輯。當《浪浪山小妖怪》團隊摒棄用建模“內卷”的捷徑,堅持一筆一畫手繪勾勒小豬妖獠牙的獨特弧線時,其背后是創作理念的深刻轉變:國產動畫已逐漸撫平“全球市場是否接納國風元素”的焦慮,轉而堅定地專注于“用中國敘事語法,講好中國故事”的本真表達。這份從容與篤定,也標志著國產動畫產業正走向成熟和高質量發展階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