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朋友圈都掀起了一陣在電腦桌前曬手辦的熱潮。點進圖片后,卻發現都是相似的元素和雷同的視角,以及亦真亦假的手辦模型。
原來,不久前谷歌發布了被認為是目前最強大的圖片生成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nano-banana)。不管是網絡照片還是世界名畫,甚至抽象畫、表情包也能被制作成逼真的手辦展示圖片,再一次激發了人們利用大模型進行創作的熱情。
從早前Deepseek引發的技術平權革命,GPT-4o發布后刮起的吉普力風,到如今全網利用nano-banana的手辦整活。每一次與AI相關的話題熱潮都伴隨著AI技術和成果的驚人提升。
并且隨著AI的持續滲透,這股熱潮正逐步推動AI產生由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的質變。
AI投入正進入收獲期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于7月公布的財報中,將公司的超預期增長的一部分歸功于AI技術對核心業務的深度賦能。包括廣告業務、云服務及其他業務均受益于AI的功能升級。
管理層總結稱:Alphabet 依托 AI 全棧與多元業務結構,實現 Search、YouTube、Cloud 全面“雙位數”增長;在加大對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持續保持盈利能力。同時,公司還重點強調了AI Agent 與云需求帶來的長期增長潛力。
除谷歌外,美國的多家跨國科技巨頭在公布的上半年財報中,都披露了其受益于AI驅動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亞馬遜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財報中顯示, 公司Q2凈銷售額為1677億美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為182億美元,同比增長25.8%,雙雙超出市場預期。其中,亞馬遜云(AWS)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17.5% 至 309 億美元,人工智能的相關需求成為主要驅動因素。
META二季度廣告量和單價的顯著增長,也被歸功于是AI推薦模型被廣泛使用后,提升了廣告系統的效益。
而在這輪浪潮迭起伏的AI發展革命中,我們不禁關心中國企業對AI的投資布局到達了哪個階段?
中國AI緊跟國際先進水平
事實上,無論是大模型的技術能力還是AI的應用深度上,中國公司始終緊緊追趕著國際科技巨頭。
例如以開頭的桌面手辦為例,8月19日,阿里通義千問推出了基于20B的Qwen-Image模型進?步訓練的Qwen-Image-Edit。在LMArena 平臺的“battle”中,Qwen-Image-Edit的表現完全不輸谷歌的nano-banana。
在筆者做的一次試驗中,讓兩個模型以同一張圖片和同一段提示詞來生成手辦圖片,最后的生成結果中,兩者效果不相上下,甚至在光影和元素的比例尺寸上,Qwen-Image-Edit的效果更勝一籌。
而在剛剛結束的中期業績披露季中,國內的多家頭部互聯網科技企業也直接披露了AI對公司業績的提升的重要作用。除了AI智能設備及智駕汽車等硬件制造業務的提升外,不少企業已通過搭載AI大模型和應用產品矩陣,推動了云服務、智能營銷等多元板塊業務也獲得了顯著增長。
來源:公開資料,和訊整理
其中,快手(1024.HK)在中期業績報告中稱:公司憑借扎實的技術積累,通過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術賦能內容和商業生態,為用戶和商業合作伙伴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多個關鍵運營指針和財務數據上創歷史新高。
根據披露,快手二季度盈利水平創單季歷史新高,經調整利潤凈額達到人民幣56億元,相較上年同比增加20.1%,經調整凈利潤率達16.0%。
騰訊控股(0700.HK)也在業績報中披露:公司在AI領域持續投入并從中獲益,收入及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營盈利均取得雙位數百分比同比增長。
不過,并非所有互聯網科技企業在上半年都通過AI實現了業務增長。
美團(3690.HK)的業績公告中,只提及了公司在商家后臺推出了一系列AI經營助手,以及為酒店商戶打造的AI工具。
三六零(601360)雖然在半年報中介紹稱:“公司依托自研大模型能力,重構PC端廣告全鏈路,顯著提升廣告投放效率與客戶轉化率。”但實際效果似乎并不明顯。上半年,三六零實現營業收入38.27億元,同比增加3.67%。
而在嗶哩嗶哩(9626.HK)、網易(9999.HK)和攜程集團(9961.HK)的中期業績公告中,更是完全沒有提及AI或人工智能等相關內容。
AI能力的結構化應用成為關鍵
當前,AI的能力提升已逐漸呈現邊際效應,每提高一定的性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而單純的聊天機器人已經面臨用戶流失和月活數量下降的情況。因此,如何將AI徹底融合于自身業務生態中,成為各大企業新的重點發力方向。
例如在openAI發布ChatGPT 后,谷歌一度被人認為已經敗于AI競爭,其最早推出的聊天機器人Bard被普遍認為遠遠落后于ChatGPT。
然而谷歌憑借著自身的業務深度優勢,不僅逐漸補齊了大模型能力短板,更將整個AI行業帶領進了比拼AI全棧能力(Full Stack)的時代。
據了解,AI的全棧架構,是指在構建部署AI系統時,涵蓋從底層的AI基礎設施、中間層的AI大模型和頂層的AI應用產品的全鏈條能力。
今年上半年,谷歌不僅展示了Gemini 2.5 作為跨平臺 AI 引擎的全面實力。還展示了包括第七代TPU、Gemini 2.5 Pro、智能體、以及可穿戴設備等豐富的AI布局產品,狠狠秀了一把從算力、模型到應用的全棧肌肉。
無獨有偶,國內企業在也紛紛踐行此AI部署思路,構建自己的全棧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龍頭商湯(0020.HK)早前便已實施了“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研發-大模型應用”的三位一體布局。此次公布的中期業績公告中,公司介紹稱:該三位一體布局,已從戰略設計升級為可驗證、可復制的行業標桿實踐。
而受益于行業需求加速向生產級應用的結構性遷移,商湯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6%,其中,生成式AI收入同比增長72.7%。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逐漸調整AI布局戰略。單從大模型來看,華為的盤古大模型雖然未進入第一梯隊,但其全棧的AI布局思路亦展現出其彎道超車的野心。
在2025年開發者大會(HDC 2025)上,華為秀了一把從昇騰910B芯片、盤古大模型5.5、鴻蒙智能體框架、到昇騰AI云服務等全套AI組合拳。在每一項能力上精準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甚至立下了2028年實現AI貢獻45%營收的目標。
而部分中小企業則將AI業務應用到更前端,開始構建能承擔公司實際業務工作的數字勞動力(Digital Labor),解決AI服務的最后一步。
例如財稅服務商百望股份(6657.HK) 圍繞企業經營場景推出三大智能體矩陣,并推動其在多個垂直行業快速落地,在短期內實現AI業務收入從0到6086萬元的突破,成為AI業務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借此,百望股份也實現了從傳統票單證數字化服務,向全面數據治理與智能分析的數據智能 (Data Intelligence) 服務的全面轉型。
商業及營銷解決方案提供商微盟(2013.HK)通過AI產品矩陣,幫助商家實現從店鋪搭建、運營管理到營銷投放的全流程智能化。并帶動企業實現上半年AI Agent產品矩陣平均月活增長57%、店鋪搭建Agent使用次數環比增長4.5倍、使用商品上架的商戶數環比增長3.9倍。
當前,全球AI領域的競爭已進入全方位立體化的角逐。相比于大模型的沖榜跑分,AI的實際落地應用成果更受市場矚目。因此,如何將AI能力真正轉化為自身的生產力,將會是所有企業的必修課題。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