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當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以230票的歷史性票差在議會遭遇慘敗時,法國總統馬克龍正在諾曼底對其600位市長發表演講,商討國內事宜。然而,就在很多人猜測馬克龍會趁機從英國拉攏金融業生意時,馬克龍卻著重談論了漁業。
對此,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此次脫歐對英國打擊最大的是金融業,但英國已經為此做出不少備案,英歐雙方對此都“心里有底”。所以,法國也更傾向于尊重原有的市場秩序,不愿意冒著使資本市場震蕩的風險從倫敦搶生意。而盡管漁業對法國經濟的貢獻并未排在前列,但在梅與歐盟的后續談判中,法國在漁業上卻有利可圖。
在英國海域的捕魚權限因此成了英國在歐盟談判中牽動各方利益的一張好用的牌,梅拿它做籌碼,很有可能會在僵持不下的愛爾蘭后備方案上得到歐盟讓步。但英國國內,蘇格蘭民族黨議員和部分保守黨議員也堅決要求在2020年離開共同漁業政策(),并與其他國家每年修訂一次捕魚份額。
在如此兩面拉鋸的情況下,梅是否能用漁業這張底牌打贏英國脫歐局?
英國漁場是歐盟國家的剛需
據英國海洋管理組織數據,其他歐盟國家捕魚所得總和中有35%來自英國海域,同時在英國海域作業的漁船中一半以上都是非英國漁船。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這些國家的漁業將會受到巨大打擊。
西班牙農漁食品業部長布拉納斯(LuisPlanas)就表示:“我們有80艘西班牙漁船在英國海域捕撈,有21艘漁船是英西合營的,還有另外100多艘是西班牙和其他歐盟國家合營的,再加上25艘西班牙漁船在英屬馬爾維納斯群島捕魚,19艘和馬爾維納斯當地漁船共同經營。”這些在英國或英屬地作業的西班牙漁船每年會捕撈超過9000噸的魚。
愛爾蘭的情況也類似,據愛爾蘭政府2018年報告,愛爾蘭平均每年捕魚量中34%來自英國海域,每年要在英國的港口卸載超過12000噸的魚。
在丹麥,超過40%的捕魚所得是在英國海域進行的。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最壞情形下,丹麥漁民在英國脫歐后最多會損失82%的凈利潤。
梅對英國相對歐盟國家的這一談判優勢心知肚明。因此,盡管政府一再強調脫歐后英國海岸將獲得自主性,但協議中并未明確規定出授權給其他歐盟國家的份額,透露出了“未完待續”的談判可能性。尤其是在愛爾蘭邊界后備方案的談判上,這塊尚未填補的空間也許會是一張“底牌”。
英國設德蘭漁民協會執行官科林斯就宣稱,如果歐盟想要在協議談判上和英國博弈將會自食其果,“我們握有非常強力的籌碼,就是英國海域的準入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歐洲與歐亞研究系主任瓊斯也認為英國不會情愿在這些立場上軟弱。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相反地,讓歐盟在商議條款和份額上占據主動權,即與歐盟維持“挪威式”的關系,會給當初脫歐公投的意義打一個問號。但他也承認,這些談判會是前所未有的難以預測:“英國需要一份量身定制的協議,這些協議必須根據之前的基礎設定,但這些基礎已經被英國脫歐破壞了。”
一場艱難的拉鋸戰
同時,英國也需要歐盟市場。
據英國政府網站去年9月發布的數據,英國漁業每年需要向歐盟出口其捕魚所得的2/3。此外,國民食物是“炸魚加薯條”的英國人,更加青睞的是本國漁業無法大量提供的鱈魚、三文魚和金槍魚,因此這些魚類的進口也十分重要。以2015年來說,英國全年向歐盟出口價值9.21億英鎊的海產品,進口額則為7.75億英鎊。
因此,如果英國失去了自由進入歐盟市場的權限,要么另尋買家或賣家,要么就要支付高昂關稅。據英國環境、食品、農業部前司長勒布萊赫(AndyLebrecht)稱,一旦離開歐盟,在后續的關稅談判中,英國會處在極為不利的位置。為了更容易地進入歐盟市場,英國甚至可能向它的鄰居賠付更多的份額。
英國離開關稅同盟后,也依然需要向歐盟進出口海產品。屆時,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家會爭先恐后擠占前排,提供能快速檢疫放行貨物的港口。在梅脫歐協議慘敗后,法國總理菲利普當機立斷啟動應急預案,對港口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進行投入,便是想要占得先機。
與此同時,歐盟方面也可能利用愛爾蘭邊界問題的后備方案做交換,讓梅在重返布魯塞爾的談判中讓步,以換取更多歐盟國家在乎的利益。其中,英國海域的準入就是重中之重。那些在英國海域常年獲利的歐盟國家可能都會借機向英國討要足夠比重的漁業捕撈權利。
在英國與歐盟就脫歐協議達成一致后,馬克龍表示這份協議事實上給了歐盟迫使英國同意讓出英國海域準入權限的籌碼。他特別暗示道,退出北愛爾蘭后備方案的談判可能會和有利歐盟國家進入英國海域捕撈的談判捆綁。
不滿已久的英國漁民
盡管英國漁業對英國經濟的貢獻只有0.05%,但卻是英國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中,唯一獲得單獨條款的產業。即使是占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6.5%的銀行業,關于其脫歐后的安排也只能在協議中“服務”一欄下查詢,而占比4%的汽車業則甚至根本沒有明示。英國漁民原本早已盼望著脫歐的到來,但如今,他們卻遭到了背叛。
與需要資本跨國境自由流動的金融業相比,英國漁運業非常盼望與歐洲大陸“劃清界限”。根據歐盟的共同漁業政策,英國不僅必須與其他6個歐盟國家分享其近海海域中豐富的海產資源,并且在何處捕撈、捕撈什么、捕撈多少的問題上,英國漁船也要遵循歐盟的規定。
英國港口黑斯廷斯的漁民羅伯特就對其他國家“鳩占鵲巢”的捕魚生意十分無奈:“我們看著其他國家的大漁船駛進距離英國海岸線6海里的地方捕魚,他們一天可以作業24小時,周五回去休息,下周一早上就又開始捕撈了。”
正因如此,在2016年的民調中,92%的英國漁民都支持脫歐。
但隨著正式脫歐日期的逐漸臨近,寄希望于脫歐后增加捕魚量從而“翻身”的英國漁民卻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
根據梅與歐盟的商議結果,新的漁業條約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只能在2020年7月1日生效。以目前情形來看,如果梅要求拓伸第50條款,脫歐大業直到2022年12月才能完成。換句話說,即使梅的協議早早通過了議會投票,漁民也并不能放下懸著的心,更不知還要再懸多久。
更令英國漁民氣惱的是,盡管政府承諾新的漁業條約會和其他貿易協議分開談判,但這并不排除其他歐盟國家仍然能進入英國海域,只是會重新談判如何進入的資格。英國西南郡康沃爾的保守黨議員穆雷(SheryllMurray)對此嘲諷道:“不過是換了個名字的共同漁業政策罷了。”
梅政府對此辯駁稱,新的漁業條約會是“挪威式”的,歐盟國家只是想要擁有進入英國海域的權限保證,但這一保證并不是板上釘釘的。
但正如前所述,保守黨議員湯姆森代表漁民一語道破:“這是想出賣漁業的利益和海域的主權,以換取一個對其他行業更有利的貿易協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