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進口牛肉市場中,美國牛肉的“傳統地盤”正在被享受關稅減免的競爭者蠶食。
日本財務省最新公布的1月各品種貿易統計初值(以通關為準)顯示,關稅減免至27.5%后,來自“跨太平洋(601099)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生效國的牛肉進口量猛增至上年同期的約1.5倍,從此前的2.1萬噸上升至3.3萬噸。然鑒于美國沒有加入CPTPP,當美國牛肉要進入日本市場,仍需面對高達38.5%的進口關稅。
2018年12月30日,CPTPP正式生效。它的前身是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的貿易“遺產”: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但鑒于美國總統特朗普青睞單邊主義至上的貿易模式,因此,在他上任伊始便退出了TPP。
為了不讓TPP就此解散,在日本的堅持下,由日本主導的剩下11國就CPTPP進行談判。CPTPP本質上的內容和TPP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剔除了此前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的22項條款。
生效后的CPTP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占全球出口的27.3%,進口的27.5%,覆蓋5億人口。其中,約90%的關稅削減計劃自簽署國立法機構批準后立即實施,未來還會逐步取消98%的商品關稅。
美國損失不小
根據CPTPP,日本牛肉的進口關稅將初步從38.5%下調至27.5%,今年4月起,上述關稅還會進一步下調至26.6%,并最終在2033年下調至9%。
目前,CPTPP文本已在11國中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新西蘭、新加坡和越南6國國內的立法機構闖關成功。日本官方公布的1月數據顯示,來自CPTPP生效國的所有品種進口從金額來看增長7.6%,日本向上述國家的出口則減少14.2%。
由于牛肉不在新加坡與越南對日本的出口產品名列中,因此,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和新西蘭此次得益于關稅的下調,率先發力日本進口牛肉市場。其中,對日出口份額最多的澳大利亞從2018年1月的1.9萬噸增加約40%至2.7萬噸;日本從加拿大的進口量則增長至5倍以上的3000噸,日本從新西蘭的進口量則增長約3倍,達到2000噸。第一財經記者在美國肉類出口協會上查詢到的數據顯示,2018年11月,美國牛肉向日本出口總量為2.23萬噸。
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和美國占據了日本進口牛肉市場的90%;加拿大與新西蘭總共占比6%。日本一直被視為美國最大的海外牛肉出口市場。鑒于美國沒有加入CPTPP,目前,產地為美國的牛肉要進入日本市場,仍需面對高達38.5%的進口關稅。美媒曾分析指出,得益于CPTPP以及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自貿協定,澳大利亞將取代美國牛肉在日本市場的份額。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留在TPP(CPTPP前身)的話,美國將每年增加1300億美元的收入,而現在不僅沒有任何收入,反而要損失20億美元。美國牛肉協會主席凱文·凱斯特(Kevin Kester)曾在聲明中表示:“除非立即采取行動,讓市場公平競爭,否則美國牛肉行業將面臨失去在日本巨大市場份額的風險!
位于東京的非營利機構農業與畜牧產業協會指出,(牛肉)關稅下調十多個百分點將顯著提升牛肉的進口量,CPTPP生效國的牛肉價格將比非CPTPP國家更具競爭力,而且價格方面的差距會進一步擴大。
此前,原定于今年1月舉行的日美自貿協定談判由于特朗普政府經歷了史上最長的停擺事件被擱置。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表示,他希望能在3月重啟這一談判。
日本農民不安
不僅僅是美國,還有其他國家也希望能敲開日本牛肉市場的大門。最新的成功者是英國。
日本厚生勞動省1月9日以“月齡不足30個月”為條件恢復辦理英國牛肉進口手續。這是日本時隔23年后取消對英國牛肉的進口禁令。不過,由于需要在英國國內指定加工廠并通知日本政府,預計實際進口尚需時日。此前,為應對瘋牛病,日本自1996年起禁止從英國進口牛肉。
此外,愛爾蘭也希望能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牛肉出口,以應對英國脫歐后的不確定性。
在日本,有限的耕地面積、227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66.5歲,再加上人工成本高、肥料、農藥和農機具的價格也偏貴,造成日本農產品(000061)在價格上毫無競爭優勢。一直以來,日本政府通過稅收大力傾斜、高額價格補貼,同時提高關稅,對進口農產品設置嚴格的檢疫檢驗標準,讓很多外國農產品難以進入日本市場。
而安倍政府加入TPP,甚至主導CPTPP,意味著將對大量國外農產品敞開日本國門,這令日本各地農民的反對聲一直不絕于耳。
此次,對于日本國內市場而言,關稅下調導致廉價的外國肉大量涌入日本市場。日本消費者在滿足了口福之余,日本的農民卻憂心忡忡。有牛肉生產商認為,雖然今后的進口份額不會像1月增幅那么大,但進口應會持續增加。日本的牛肉生產商并呼吁安倍政府為保護生產者,應在資金與政策方面加強扶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