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阿爾法工場研究員
(本報告中的信息均來源于公開資料,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我們總在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股市里尤其如此:如果你選擇長期持有優質公司,將享受“世界第九大奇跡”(復利)帶來的愉悅;若你選擇投資垃圾公司,則要見證物競天擇,不適者被慢慢淘汰的煎熬。
好公司都是階段性的好,但垃圾公司是永續的,直到它玩不下去的那一天。
鑒于此,我們從源頭上把關,準備制作《IPO“坑貨”》專欄,希望能讓投資者避開垃圾,在賺錢的路上走得更遠。
作為專欄第1期,我們選擇“魯大師”這個近期準備在香港上市的,電腦跑分工具起家的公司。
01 裝機時代的魯大師
魯大師相信不少人用過,對大多數人說,它是一款“出道即巔峰”的工具:購置電腦時用它跑分(評測硬件性能),然后就被遺忘。
(少年,你的電腦17.18萬分,性能非常不錯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不需要跑分:
經濟上有鄙視鏈,窮玩車、富玩表、傻子玩手機、2b拼電腦;
摩爾定律推動硬件性能過剩,用戶對跑分越來越不感冒;
移動互聯網到來,使得PC跑分逐漸成為過去。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魯大師沒有想著掙脫命運。而是不斷做著堆砌工具的無用功:
推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手機版魯大師;
推出用于智能手機AI芯片性能評估的“AImark”;
推出電池性能測試的“省電王”等等。
(點擊可看大圖)
不真正的求變,魯大師這樣的“工具”終將被時代淘汰。但是,在淘汰之前,也要收回點剩余價值不是,所以不少公司都選擇上市。
02 工具價值有限
從Windows優化大師開始,各色工具的發展規律都差不多:開始都是單一功能的精干小鮮肉,后來逐步“增肥”變成各種功能集合的油膩中年人。依靠用戶稀少的點擊,賺點廣告費。
從更廣的視角觀察,工具類應用無所不包:社交、拍照、圖像處理、生活O2O等,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起步時,都是解決需求的“工具”。
但為什么最后QQ和微信能一統江湖,魯大師和墨跡天氣這種永遠不溫不火?
因為前者使用的人越多越好用,具有顯著的網絡效應。而后者除了用戶一無是處,打開率超低,停留時間也短的不行。
所以我們能看到,不管是魯大師、麒麟合盛、獅之吼之類的三線系統應用工具,還是這一領域產品規模最大、上市最早的獵豹,混得都不怎么樣。
(獵豹移動K線圖,點擊可看大圖)
(點擊可看大圖)
這些工具的產品矩陣,驚人相似:系統信息、系統優化、電池管理、殺毒安全、WiFi管理等等。然而這種毫無差異,價值低微的應用,做的再多也還是無用功。
(麒麟合盛的工具類產品矩陣,各家基本逃不出這些功能,點擊可看大圖)
而且,手機步PC后塵,性能過剩常態化。中低端機型都可以滿足日常使用,再加上iOS和Android系統的原生功能更加穩定,工具的輔助效果可有可無。“大師”們雖然產品豐富,功能齊全,但變現價值少得可憐。
變現價值有限,那這些工具怎么活?只能試試跨界經營了。
03 硬件擴張的死路
“軟”的路子行不通,試試“硬”的呢?不出所料,為了新的增長點,大師們也有各自的硬件布局,涉足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硬件:
獵豹移動有機器人平臺,用于接待、零售、音樂播放等;魯大師則從自家產品調性出發,開始涉足手機電池、手機配件、無線充電器的銷售,二手及原廠手機、硬件設備的買賣。
(魯大師旗下“魯蛋硬件”售賣的手機配件,點擊可看大圖)
如果以廣義的工具類應用來看,搜狗輸入法的即時翻譯器“翻譯寶”、兒童手表,墨跡天氣的霧霾檢測儀,360的行車記錄儀等等,都是同樣的擴張思路。
它們還是希望從現有用戶群中挖掘更多價值,然而這種事聽著就不靠譜,從軟件到硬件,步子邁得太大,需要的關鍵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你只需要一個產品經理帶著幾個程序員就能干,就能做出各種App,各種工具。現在做硬件呢?你至少需要強大的工業設計、供應鏈和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即使硬件做成了,也不代表成功。你看看魯大師的硬件毛利率僅3%,遠低于廣告80%左右的毛利率。魯大師的硬件,可能永遠都賺不到什么錢,因為看不到規模效應的那一天:
智能硬件領域,沒有人干得過小米生態鏈。
(點擊可看大圖)
所以,魯大師的硬件營收雖然高速增長,也帶動總營收狂飆,但卻嚴重拉低整體利潤的增速。最終,魯大師將變成“低產品價值的軟件”+“低品牌價值的硬件”綜合體,很難維持上市前高增速的人設。
04 大師的終局
以后魯大師要做的更多,其IPO募資用途,除了大數據和AI,還要做電子設備實驗室,提高硬件評測能力,這些業務的變現能力更加虛無。
從軟件工具到硬件,我想魯大師對未來是沒什么底氣的。正因為如此,在二級市場先完成套現再說吧,誰跟錢有仇呢,即使以后變成沒啥交易量的“僵尸”。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阿爾法工場。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