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固有的思維,是給企業評級;而供應鏈金融思維則是對項目評級、對債項評級。” 浦發銀行(600000)上海分行交易銀行部人士一語道破「供應鏈金融思維」的要害。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借錢給中小企業?這不明擺著5%的壞賬風險嘛!所以要么不借,要么把銀行的貸款收益做到10%。”這是在早年的一次采訪中,某銀行一名基層行負責人跟我們私下講的真心話。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道被提了多年的命題,監管也已三令五聲要求金融機構支持。可切換到銀行的視角,上述人士的思路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們權衡的無非是兩項指標:
風險和收益。
在傳統的銀行業務思維里,這似乎成了一道“兩難命題”。論風險,中小企業缺乏抵質押物,舊有的聯互保模式又有明顯弊端,歷史壞賬數據擺在那里,銀行們哪里是不想貸,他們只是不敢貸、或不得不抬高貸款定價去貸,才能收益覆蓋風險。
囿于這種固有思維出不來,那么有良有莠的中小企業只能被粗放地打包成一個群體、一類貸審、一種定價,這對本身經營優質的企業顯然不公平。而金融的本心亦并非躺在經驗數據上的粗放式風險管理,而是應該通過創新手段更有效地進行風險再識別,從而對優質業務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
朝著這個方向去的努力和創新,更配得上“普惠”二字。
在一眾銀行的努力和解決方案中,我們在浦發銀行上海分行的「供應鏈金融思維」里,找到了解決“兩難命題”的部分答案。
供應鏈金融思維
Y
“銀行固有的思維,是盯著企業看,給企業評級;而「供應鏈金融思維」則是對項目評級、對債項評級。” 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交易銀行部一名管理層人士一語道破「供應鏈金融思維」的要害。
如此一來,“本身企業評級里也許資質不夠的借款人,項目卻很優質,那他們的這一項目不僅可以貸款,還可以獲得較低利率。”他進而表示。
那么如何進行對債項的評級呢?浦發銀行上海分行總結了以下部分經驗:
- 通過供應鏈及所呈現的數據,掌握企業在項目里的貨物流、現金流、信息流;
- “穿透驗證”至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
- 對項目進行“封閉管理”。
所謂供應鏈金融,即銀行依托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貿易行為提供金融服務。在這其中,對產品模式選擇和風險管理都至關重要的,是拿準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往往也是那家資信最強的、最具議價和掌控能力的企業。
如果“核心企業”是買方,那就構成基于應收賬款的融資的“應收類”,向“核心企業”的上游企業延伸業務。銀行們就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墊下資金或銷出產品后進入漫漫賬期的中小企業,用應收類供應鏈金融產品將他們的應收賬款轉換成現金或應付票據。
對于這種模式的風控,銀行們不再需要擔心上游中小企業們的銷售風險,只需要對“核心企業”有這些應付賬款進行確認,因為那是確定的還款來源。
如果“核心企業”是賣方,那就構成基于預付款融資的“預付類”,向“核心企業”的下游企業延伸業務。銀行們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墊下資金進行采購的中小企業,將本應即期支出的現金轉換為短期借款或應付票據。
一般情況下,銀行在“預付類”供應鏈融資中比“應收類”承擔的風險要略大一些,比起“應收類”只需要承擔“核心企業”不還錢的風險,“預付類”還需要多考慮一重銷售市場情況以及商品的價格波動。當然啦,“核心企業”產品的優勢以及對銷售的支持等,也就顯得重要。
除了這兩種典型的供應鏈金融思維,上述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交易銀行部人士還向“愉見財經”提及了合作供應鏈中“核心平臺”的思路。亦即由本身接觸并掌握下游企業數據的“核心平臺”參與管控更廣泛的中小企業,相當于平臺做零售,而銀行則是對“核心平臺”做批發,由此提高效率。
紓困負擔不起700天賬期的供應商
Y
正是基于這樣的「供應鏈金融思維」,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以真正懂得中小企業痛點的方式,支持著民營實體經濟發展。該行“e企融”供應鏈金融產品中的創新案例不勝枚舉,“愉見財經”舉其中的一例如下。
這是一例頗為典型的“應收類”供應鏈融資模式。
某電信運營商子公司負責承接大中型項目的信息系統和集成項目總包業務,他們的業務流程中,有一部分業務是外包給上游供應商實施的。可是由于信息系統建設本身時間就長,對供應商的結算周期自然也短不了,上游供應商要接這樣的好單子,就不得不墊資。
“這么好的項目我們能做成,對公司未來發展都會形成背書,但就是因為項目大,我們的墊資量也大,而且一墊下去就是一兩年,我們的資金壓力實在太大了。”一家中小型供應商負責人向“愉見財經”訴說了他們當時的“不做可惜,做又不敢”的矛盾心態。
和不少同業一樣,這家做信息系統集成的科技企業也是輕資產,連辦公室也都只是租在市郊的園區里,自然是拿不出最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的抵押或質押物。他們一度打算放棄了。
就在此時,浦發銀行上海分行順著“核心企業”某電信運營商子公司的供應鏈,鏈接到了他們。在充分了解了交易各方的困難和訴求后,浦發推薦了“e企融”供應商融資解決方案,向包括這家科技企業在內的供應商們提供了買斷型的保理融資服務,幫助供應商提前收款,實現資金融通。
“那真是700天旱期逢甘霖。”上述供應商有感而發地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所謂的“700天”,正是浦發這單業務的優越性:應收賬款期限最長可達700天,融資比例90%,這足以覆蓋他的墊款周期與資金缺口。
回到上文交易銀行部人士提及的「供應鏈金融思維」,這些上游中小企業很可能資信不夠,單憑公司本身在浦發甚至都批不出授信額度,怎么辦——那就用“債項評級”思維替代“企業評級”。這單供應商融資解決方案的創新之處還在于,它是通過占用“核心企業”某電信運營商子公司的授信額度進行貸款的。當然其中核心的風控措施是,要求“核心企業”對于供應商的應付賬款進行確認。
也正是因此,輕資產的供應商們無需再向銀行提供抵押擔保,便可提前確認銷售收入。
而作為國有企業的“核心買方”,那家電信運營商子公司也通過浦發銀行的創新方案幫助了上游民營供應商,鞏固和提升了與供應商們的合作關系。
這項業務的成功落地是浦發銀行上海分行深入拓展1+N供應鏈金融的典型之一,也是浦發重點聚焦科技型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實踐。據介紹,截至目前,通過借用上述“核心企業”的買方信用,在這條供應鏈里,他們已經為20余家民營中小供應商提供了融資服務。
“普惠”,在浦發銀行上海分行的實例詮釋里,是貼合客戶痛點進行產品創新的“智慧”。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