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這么一幅圖:
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全國17個省2018年城鎮私營和非私營單位員工的稅前平均工資。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幅圖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只有3個:
工資也太低吧,北京是唯一一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超過10萬的地方;
私營和非私營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也太大了吧;
城鎮和一線城市那些動輒年薪50萬、上百萬的工資相比,這差距也太大了吧。
但是一個同事看到之后,她的問題是:“為什么我身處一線城市,卻領著城鎮員工的工資?”
還有的在老家的朋友,也對數據表示十分懷疑:“為什么我沒有這么多?難道我又拖了祖國的后腿?”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我們好像一直都是那個被平均的人。
身處平均線以下的大家面面相覷,看著那些年入百萬的大神們絕塵而去,內心充滿焦慮:真的是同齡人拋棄你的時候,都不打招呼。
甚至一些還沒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也已經開始步入青年危機,不斷打探著掙快錢的最短路徑。
有錢人很多,但永遠輪不到自己。事實真的如此么?當然不是。
有一種欺騙,
叫偏態分布
我們大多數人總會有一種錯覺:無論是好友聊天、刷知乎、看公眾號,總覺得年薪50萬甚至上百萬,距離我們非常近,好像就是我們身邊再正常不過的情況。
知乎上一個問題:90后年薪50萬是什么體驗,甚至都有上千條回答。
我們不由得發出感慨:有錢人是真多啊,我們是真窮啊。
但是實際上,國家發布的工資報告,呈典型的偏態分布。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少數人工資水平高,多數人工資水平低,所以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會低于平均工資。
你所看到的或聽到的年薪百萬、年薪50萬,擁有的人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是跟你一樣的普通人,拿著不高不低的工資,過著不上不下的生活。
甚至現實很有可能是,一個賺百萬的人,被認識的所有人反復拿出來“販賣”。
他有可能是你的上司,
也是某人的親戚,
或者是某人的網友,
再或者是某人的鄰居。
所有的這些人,逢人就說:“我有一個年薪百萬的表哥”,其他人跟著附和:“對對對,我也認識一個年薪百萬的朋友也是這樣”。
其實明明就這一個人年薪百萬,結果給人的感覺就是:身邊真的有很多人年薪百萬,自己就是最low的。
前段時間騰訊理財通發布了《2019國人工資報告》,很多數據看著都很扎心:
北上廣深整體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8000元區間;
月薪跟工作年限掛鉤,但工作10年月薪過萬的人數不足三成。
一些普通人的IP在互聯網的作用下被成倍放大,成為行業的領頭羊,收入頗豐,生活優渥,但這,真的不多。
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一邊做著日常的工作,一邊感慨別人從哪掙了這么多錢。
其實你是被偏態分布給騙了。
年少有為,
靠的是機遇和平臺
收入頗豐的90后,我認識的有兩個。
一個,畢業于不知名的二本院校,專業更是冷門的食品研究。
2016年一畢業就失業的她,選擇跟著一個粉絲量極少的公號博主做助理,底薪只有3k。
從排版和寫文章開始,慢慢精通運營、電商和金融,從一名什么都不懂的小助理,到現在負責幾十人的團隊。
畢業半年后她月薪5w,第3年就年薪百萬,還成了公司合伙人。
她不但成了業內小有名氣的人物,還擁有各大行業人脈資源,成長軌跡簡直是一條指數曲線。
從當初工作的沒人理解到現在工資多的沒人理解,她只用了3年。
另一位,畢業于985高校,學的也是熱門的金融專業,一畢業就進了投行,整天“投資人”、“VC”掛在嘴邊,三天兩頭全國出差見世面。
你以為她是靠著努力出差和拼命加班才年薪50萬的么?
不是的,她的工資并不高,只是因為家在佛山,去年老家拆遷,搖身一變,她就成了“拆二代”。
拋去極少數的創業成功或繼承家產之外,你所看到的年少有為,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多優秀,只是正好遇到了好平臺,選對了適合的行業。
一個211院校碩士程序員的薪資待遇,說不定比畢業于清北的生物博士還要高,這就是環境和機遇給人帶來的改變。
你看到那些年入百萬的人,大多是機遇的受益者。
就好像你出門,是選擇坐馬車綠皮車,還是飛機高鐵。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選擇不同,人生軌跡不同。
在當今時代,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掙不到錢,因為掙錢跟才華和天賦無關,而跟平臺和機遇有關。
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于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擁抱變化,順勢而為,才是普通人奇襲的機會。
潛力實力都沒用,
行動力才有話語權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很有潛力,只是沒遇到風口,缺少一個讓我展現的機會,不然我也可以年入百萬。”
真的是這樣么?還真不是。
就拿剛才提到的憑借自媒體年入百萬的小花來說,每當我問她有錢是什么感覺,她的回答是:“更慌了。”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功是依靠平臺的力量,否則,現在的她還在食品廠當小總監。
離開了平臺,自己什么都不是。
所以她經常沒日沒夜地學習,參加各種線下課程,連好友的聚會都推掉,擠時間提升自己。
她總是覺得自己沒什么實力,也有很多的缺點,但就是一點點去執行,去改變,才有現在的自己。
漲薪的方法只有一個:學點你不愿意學的東西,做點你不愿意做的事情。空有潛力或實力,都沒用。
你多愿意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日后你就多一件你能做的事。
那些工資低于平均水平線的小伙伴,也該從知乎編織的“人人年少有為、只有我沒啥作為”的幻覺中醒來,將刷知乎的時間用來讀書,豈不是更好?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Get rich slowly”,也就是慢慢變富。
他的個人財富在五十歲左右之前都只是穩步提升,直到五十歲才開始爆發式地增長。
有潛力有實力都不說明什么,只有持之以恒的行動力,才能助你慢慢變富。
就算你沒辦法年少有為,你還可以老當益壯啊。
所以別總是跟平均水平線過不去了,它應該只是你的起點,不能是你的終點。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說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