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發現驚喜
文/陳海濤
編輯/林偉萍
8月15日晚間,保險龍頭中國平安(601318)公布了上半年業績,面對保險姓保的監管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即使騰訊、阿里的業績增速都有所減速,中國平安卻開始“飛龍在天”。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歸母營運利潤734.64億元,同比增長23.8%,非年化營運ROE為12.3%;歸母凈利潤976.76億元,同比增長68.1%,非年化ROE為16.3%。值得注意的是,集團凈利潤和營運利潤差異200多億,其中,今年5月底頒布的減稅新政成效顯著,僅上半年就給平安增厚了105億利潤。
投資收益和減稅利好 助力平安上半年凈利潤猛增 半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平安集團凈利潤和營運利潤差異200多億,一是因為今年上半年短期投資波動,相對5%的投資假設多130億元,而去年同期少123億元,主要原因是中國平安采用了新會計準則,要把未兌現的持有股票資產的浮盈浮虧計入凈利潤。二是因為今年上半年保險行業統一的減稅政策給平安帶來105億業績增厚,且今年特別地追溯了2018年。該減稅政策具有持續性,參考國外保險發展歷程,筆者認為未來鼓勵保險行業發展的政策有望陸續推出。 剔除上述非營運項目的波動性影響,營運利潤可更清晰客觀地反映公司的當期業務表現及趨勢。而如果按保險子公司執行修訂前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法定財務報表利潤數據計算,中國平安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70.45億元,同比增長39.5%,該凈利潤剔除了股票資產公允價值波動的影響。 筆者認為,無論看哪個利潤,平安這份財報都體現了平安強大的賺錢能力,經過30年的成長和進化,各項業務、多個生態圈都進展明顯,近幾年開始釋放利潤,今年疊加短期投資波動和減稅表現得更亮眼。 分業務來看,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上半年利潤因為投資收益和減稅而大增,原保費個位數的同比下降,但新業務價值410.52億元,頑強得同比增長4.7%,新業務價值率44.7%,同比提升5.7個百分點;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率58.9%,同比提升9.9個百分點。平安產險實現營運利潤100.39億元,同比增長69.5%,利潤大增原因同壽險。財產險行業“價格戰”很久了,幾年來除了前幾名能微利以外,行業大面積虧損,這次減稅是及時雨,也有持續性。
代理人數同比下降 如何突破人員天花板、提高人均能效待解 平安的最新財報同時也透露出部分問題,如代理人數同比下降,新增客戶數增長放緩等。二季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平安集團整體個人客戶數1.96億,較年初增長6.6%;上半年新增客戶2009萬,而去年上半年新增客戶數2581萬,同比少增22.2%。 與此同時,平安月均代理人數量同比下降5.5%,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8.5%。原因是代理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達到歐美發達國家同一個水平后增員難,二是保險姓保監管后,銷售保單變得更考驗實力,三是平安也主動淘汰一些代理人,筆者認為,未來整個國內保險行業如何突破人員天花板,提高人均效能將是大方向。 另外,平安13個月保單繼續率90.6%,下降3.7個百分點,這個幅度很大,結合筆者平時的觀察,應該與代理人數量同比下降有關,代理人因為業績壓力或激勵,或說服家人或親友買一些保單,自己獲得傭金提成和獎勵,當代理人脫落后,這些保單如果偏貴的話,有一部分會在第二年不再續交,帶來13個月保單繼續率下降,但具體原因還需再驗證。
此外,中國平安半年報數據顯示,平安銀行(000001)已經消化完過去幾年偏激進的壞賬和問題,借助平安集團力量,利用零售+科技已經在比較固化的銀行行業中明顯地走出了差異化路線。筆者認為,平安銀行在不良方面進步特別大,丟棄了以前的包袱,較為不易。
但需注意的是,P2P行業突飛猛進后比較慘烈,陸金所基本是唯一幸存的平臺,但財富管理規模大幅下降,這仍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改善。 而就生態圈而言,金融服務、醫療健康等生態圈進展明顯。例如,以金融服務生態圈為例,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平安旗下的金融機構的科技服務云平臺,融壹賬通觸達數以億計的終端客戶。這已幫中國平安拿到很多金融行業數據,有利全行業風險控制。 總體而言,中國平安做得很優秀,戰略超前,高效執行,但是如何克服行業共同問題,包括新保費負增長、代理人同比下降、相互寶已經8000多萬用戶等問題,還需跟蹤。(文內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紅刊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