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2019年12月6-9日,以“全球格局變化下的應對與抉擇”為主題的第八屆“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三亞海棠灣保利瑰麗酒店召開,本屆論壇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指導,《財經》(博客,微博)雜志、財經網(博客,微博)和《財經智庫》主辦,中國保利集團戰略支持,北京中藝基金會特別支持,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在“全體大會:中美關系何處去”論壇上,主持人張燕冬講到: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顧這40年,中美關系或許從來沒有一帆風順,但是在中美建交前后,以及1989年之前,可謂蜜月期,但即使在中美建交的時期,我們也存在著臺灣問題。但是,如今我們看到了中美關系變得越來越嚴峻、復雜、不可預測。大家現在越來越熟悉一個名詞“脫鉤”。最近基辛格到了中國,他留下了一句話,他說“中美關系只到了冷戰的山腳,倘若熱戰爆發,后果將比第一次世界大戰還要嚴重。”我們究竟能不能找到一條新的相處之路,中美還會有新的依托嗎?這種競爭遠高于合作的趨勢正在被我們看到。請百家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一下,我們歷史上遇到中美的沖突是怎么解決的?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章百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在論壇上針對該問題回答到:
最近不斷地在講中美關系,我們三亞論壇這幾年每年都有,幾年以前我們是對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表示擔心,前一兩年,基本上是希望提出一點建議,能夠避免關系下滑,到現在認為肯定下滑了,下滑的速度超過我們原來最壞的設想。
在未來兩年,中美之間斗一斗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這可能是一個長期過程。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雙方斗的目標是什么?這個斗就是準備破裂,還是準備以斗爭求團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中美兩國有相互處理關系的非常豐富的經驗,我們曾經疏遠過,也曾經有過短暫的戰時同盟,也有長達十多年的對峙,也有雙方關系正常化的過程,以及正常化之后40年的發展,中美關系經歷的風風雨雨是很多的,這些經驗里在今天有哪些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最重要的一條,中美關系不管處在什么狀態,都要留有余地。有一點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過去中美關系雖然有過尖銳對立,但兩國領導人在處理兩國關系的時候都是留有余地的,并不是像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那種斗斗斗。比如中國革命最關鍵的時期,我們常說的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嚴厲地批評美國的政策是扶蔣反共,但在那個時代,美國確實也是扶蔣反共,但它的政策是政治上無條件支蔣,軍事上的援助有限,堅守一條底線就是不介入中國大陸,毛澤東也有一條底線,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盡可能非常謹慎地對待所有和美國有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的問題,避免刺激美國干涉中國的內政。
朝鮮戰爭時期,可以說美國有一個比較大的誤判,美國越過三八線超越了中國的底線,中國就派出了志愿軍。但這個過程,美國也實際上保留了一條底線,就是避免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的大陸。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是錯的,就是美國說朝鮮之戰爭是一場錯誤時間錯誤地點和錯誤的對手進行的戰爭,這不是原話,原話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如果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發生了一場戰爭。我們不要把這個弄混了。經過那次較量以后,中美雙方在處理雙方關系的時候都是非常謹慎的,但有一點,當一方放出緩和信號的時候,對方未必接受,比如1954年,周恩來總理表示中國人民不愿意和美國人民打仗,美國并沒有立刻接受中國的緩和信號,60年代的時候,美國也多次釋放了緩和信號,中國也沒有接受,直到文化大革命,一個看起來最極端的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為什么會發生這個轉變?我覺得一種互相有時候需要斗一斗,通過斗,雙方都了解了對方的能耐和自己的能耐,力量的限度在什么地方,中國長期擔心的是美國侵略中國,美國長期擔心的是中國在東南亞搞共產主義擴張。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看清了,美國連越戰都打不贏,不可能把戰爭擴大到中國,美國也看清了,中國文革,自己的事都弄不過來,沒有力量擴張。雙方都認識了對方力量的限度,互信才有一個基礎。
今天可能中美之間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要重建互信可能也有對雙方力量相互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危機管控。這是中美之間目前還比較缺乏的。過去冷戰時代,美蘇之間的危機管控還是做的比較好的。現在中美之間發生傳統戰爭的可能性,也許不太大,但是在高科技條件下,有些戰爭可能不以傳統戰爭的形式出現。比如網絡的攻擊,那種帶來的損失可能瞬間就會超過以往戰爭帶來的損失,對戰爭的新形式需要特別加以警惕。
第二、從中美兩國來講,雙方關系好和關系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對世界前景的判斷是完全相反的,還是可以達成一致的。我覺得對中美兩個大國來說,處理雙方關系,不僅僅是個雙邊問題,而且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更需要從全球的視角來考慮中美關系的未來。
張燕冬:非常感謝百家,你提到了雙方要留有余地,就是在對抗的時候,從歷史上來講,咱們還是保持了一種關聯。波明父親華沙談判的時候就是中美對抗非常嚴重的時候。講到通過對抗的階段,可以看到雙方的限度以及雙方的能耐,在這種過程當中,雙方對彼此的認知更清楚,對自己的認知也更清楚了。中美的媒體都叫的很響,對立的現象很明顯,至少在媒體,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雙方會不會冷靜下來理性去看?
章百家:處理中美關系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輿論是不是能夠同時反映不同的聲音,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從信息化以來,特別是自媒體發展以來,中國和美國的情況可能不太一樣,但在自媒體里有一個特點,就是某種觀點自我強化,越來越極端,在公共媒體上,也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越來越一邊倒,公共媒體不再能夠反映多種不同的聲音,我覺得這是雙方需要注意的問題。我覺得各種不同的聲音都反映出來,都能聽到,我們才能保持一個客觀理性的判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