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福山老權。”
這是“福山老權聊魯菜”( 快手ID:1345497492)每條視頻的開頭語,視頻中他會介紹山東省人氣旺、易上手的菜品,很多老鐵跟著視頻學做地道魯味菜。
老權分享的年夜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福山當地的隔年菜:“年三十這天福山家家戶戶都做隔年菜,但年三十不能把菜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寓意 ‘年年有余財’。”
煙臺福山名廚輩出,被公認為魯菜的兩大發源地之一,有著“魯菜之鄉”的美譽。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家家善烹飪,人人皆廚師”,可見當地烹飪氛圍之濃郁。
福山菜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過歷史記載。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濟寧孔府菜成為魯菜的“三大支柱”。
福山老權本名權福健,今年54歲,是土生土長的山東煙臺福山區人,從小在福山當地魯菜文化熏陶下長大,自然也對魯菜有著濃厚感情。
母親去世那年老權十七歲,家里還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顧,他主動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成了家里灶臺的主人。時間久了,老權慢慢領悟了些做菜的技藝,對烹飪也產生了興趣,萌生了想靠做菜的手藝賺錢養家的想法。但僅靠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遠遠不夠,還需要系統地學習烹飪知識。
1996年,30歲的權福健見身邊有人玩起了攝影,照相機在上世紀末的海濱小城煙臺來說還是新鮮玩意,看見照片能實時記錄保存身邊的事,老權覺得有意思,想學學這個 “新技術”。他找到當地的一家照相館,周末過來和老師學習攝影,老權學起來很快,沒多久就學會了。彼時婚紗攝影行業剛剛興起,老權憑著新學來的攝影技術入了這行,開了家婚紗影樓。期間權福健還做起了婚禮主持,他的工作從廚房灶臺到了婚禮現場。
拜師學藝重圓餐館夢
老權的影樓生意風生水起,幾年下來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但開餐館的夢想他一直沒放下。2006年他用開影樓攢下的錢開了家 “權家大娘面館”。老權從小愛吃面,記憶里小時候母親做的面非常好吃,他希望通過開面館來紀念自己的母親。將來自己的妻子、兒媳都會是“權家大娘”,他希望“面館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由于以前沒做過餐飲生意,面館剛開沒多久,老權就遇到麻煩事了。從面館的經營策略到飯菜口味、出餐速度,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老權解決,他回憶“那段時間非常煎熬,很多地方都不知道怎么繼續進行,焦頭爛額的。后來我找到我們當地手藝非常好的一位魯菜老師傅周元芳拜師學藝,這次重學,不僅僅學菜,更學的是經營餐館的技巧。”
拜師的故事發生在2008年。“當時師父周元芳已經90歲高齡了,還自己在家做飯。師父做了一輩子菜,我是他最后一個弟子,他把一生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回憶起師父,老權滿懷感激。
“師父教給我很多我們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我希望能夠把從師父那學到的東西傳承下去。”老權把師父教的當地美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著能夠通過這個途徑能把其傳承發揚。據老權介紹,“目前福山大面已成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山燒小雞和‘三不沾’已成為煙臺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只在紙上還不夠,還得讓大家能吃到。”抱著這樣的想法老權開起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制作起當地特色的非遺美食。
借快手弘揚魯菜文化“在網上教做魯菜”是老權今年的新想法。五十多歲的老權對網絡新生事物上手比較慢,以前聽人提起過快手,但自己沒玩過。今年上半年女兒在家經常看快手,老伴跟著一塊看了幾次,很快就學會了怎么玩。在老伴影響下,老權也下載了個快手。
起初老權愛看民俗、烹飪類的視頻,時間久了老權感覺只看別人的視頻不過癮,覺得自己“能做得比他們好”。老權做過十幾年婚紗攝影,拍攝剪輯快手視頻自然不在話下。說干就干,他找來徒弟拍,自己在鏡頭前做,不用多久視頻就完成了。抱著試水的心態,老權把視頻發出來。“沒想到第一個視頻發出來,粉絲一下就增加了好幾千,這種被更多人看見的感覺挺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