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非凡的一年。
在未來,把2020年放在中國改革開放后40多年來發展坐標里看,我覺得可以和1978年、2001年這兩個關鍵年份相提并論。
1978年,中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經濟重回正軌,是這4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起點。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度融入世界體系,并且成為全球化重要的受益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次加速。
2020年,將是40多年中國發展長跑達到的一個新高度: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將第一次實現全面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在2000多年前,《詩經》就把“小康”作為理想社會的追求。
但就像唐僧師徒西天取到真經,還要補上第八十一難一樣,2020年,中國也面臨著兩場硬仗。
一是新型肺炎疫情遭遇戰,這事關全體國人生命安全。
二是脫貧攻堅戰,這事關全體國人日常溫飽。
這兩場硬仗,說小了是關乎一兩個具體目標能不能實現,說大了關乎中國永續發展和民族前途、命運。
這是我們不能輸、必須贏的兩場硬戰。
1. 遭遇戰:病毒終將被我們打敗
新型肺炎疫情突然在華中重鎮武漢爆發,千萬人口健康受到威脅,還迅速蔓延全國。
起初,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型肺炎的唯一依據。
不過,這卻受到挑戰:“別再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診斷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據。”
說這話的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
說出這句話,是冒著一定風險的。但她心里有底氣。
因為,作為影像科醫生,她發現,一些發熱病人CT顯示是典型的新型肺炎。
可核酸檢測卻顯示是陰性!
而這極可能是“假陰性”。
這意味著患者被誤診,一方面耽誤治療,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社會上,將繼續傳染其他人……
在張笑春醫生呼吁下,國家衛健委在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明確在湖北地區,把CT影像作為臨床診斷標準。
有了這個新標準,湖北在2月12日,一天就新增確診病例14840,其中,13332例靠的就是包括CT影像在內的臨床診斷。
由此,一大批患者被及時收治、隔離。核酸檢測誤差,試劑盒緊缺等問題也隨之得到緩解。
張笑春醫生一句高呼,挽救的可能是萬千人的性命。
(一張新型肺炎患者的CT影像,來源:yxppt)
可把CT影像作為診斷依據,有個很現實的問題:忙不過來。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方案,符合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的病例被定義為“疑似病例”,而一位疑似病例的肺部CT大約就有300多副圖像。
拿武漢來說,1天新增確診患者高峰時期有1萬多人,現在每天還有幾百人。也就是說,僅算新增病例,每天要產生十幾萬甚至兩三百萬張CT影像。
實際上,患者在確診后每隔2-4天還要復查一次。現在武漢存量確診人數超過3.5萬人,加上每天仍在新增的確診病例,武漢每日的CT采集量將是百萬級的,一線醫生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有沒有解決辦法?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不少黑科技。
疫情發生后,中國平安(601318)向武漢支援了一輛64層移動CT影像車。
目前,這樣的移動CT影像車全國不到10臺。中國平安這臺是國內第一次把全身CT應用到車載領域的創新技術。在國內很多三甲醫院中,64層CT也是主流產品。
這臺移動CT影像車主要由CT檢查系統、空氣懸掛車平臺、射線防護車廂、智能影像云系統和5G通訊模塊組成,搭載著心電監護儀與除顫儀等醫療設備,同時還配備了自動化供電、控溫、升降等功能,可以說是一所“移動三甲醫院CT室”。
(中國平安64層移動CT影像車支援武漢)
得益于先進的技術支持,這臺車一天至少能采集200個影像,效率遠高于公立醫院100多例的日均篩查量,基本上3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一個病例的影像采集。
據悉,平安移動CT影像車先后馳援了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江漢方艙醫院,已累計為近800位患者提供肺部CT檢查服務。
與此同時,平安自主研發的智能閱片系統通過“平安好影像”遠程診斷云平臺,向全國民眾和各地醫院提供免費的AI閱片服務。
據悉,這個系統能夠在15秒左右,出具智能分析結果,準確率高達90%以上。
目前,已經在疫情重災區的武漢、宜昌、黃石、孝感、荊門五地開展2小時極速部署,并成為全國1500多家醫療機構的新冠肺炎的輔診手段。
智能閱片系統上線不到一周,已有將近50萬調用量,平均每天為1000位病人使用。
(平安智慧醫療新冠肺炎智能閱片系統)
疫情期間,面向C端用戶的“平安好醫生”APP訪問量突破11億人次,新注冊用戶量增長約10倍,防疫視頻播放量超9800萬。
在這次不幸的疫情中,幸運的是,每個普通人也有了更多手段來管理、保護自己的健康。
2. 攻堅戰:“三村工程”解決方案
按照目前態勢,我們可以樂觀估計,新型肺炎疫情也許只是一場短暫的遭遇戰。
但是,脫貧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
貧窮伴隨著整個人類發展史。根據聯合國開發署報告,直到現在全球還有13億貧困人口,其中,超過一半是未成年,10歲以下兒童有4.28億。
而當今全球最大的貧困區域非洲,貧困人口占到全球近85%。
不過,非洲貧困有個極為重要的現象:越幫越窮。
從1960年代起,西方國家就開始給非洲各種援助。有數據說,之后半個世紀里,西方援助超過2萬億美元。
可是,非洲絲毫沒有改變貧困的面貌,甚至越來越窮。比如,津巴布韋人均GDP在1970年是356.23美元,到了2008年是356.69美元,將近40年只增長了0.1%。
越幫越窮的原因很多,但卻說明,只有金錢投入是難以消除貧困的。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長河里,貧困也是一個關鍵詞。
比如,在孟子理想的仁政社會里,也只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哪怕是康乾盛世時期,一個短工每天只能掙10文錢左右,同時期,一斤鹽要30—50文,一尺棉布要10—20文。
1986年開始,中國啟動大規模扶貧工作。
扶貧在政府主導之下,多元力量參與,采取了更精準的手段,避免了越扶越窮,脫貧奔康的腳步從此開始。
扶貧的關鍵在扶志,讓貧困人口轉變觀念,有改變貧困的強烈愿望,才能從“根兒”上脫貧。
而扶志的關鍵又在于給貧困鄉村培育種子選手,選到一個有帶頭致富能力的“村官”。
陜西銅川就正在進行著這樣一個生動實踐。
銅川名字里有“銅”,其實是座“煤城”。路遙《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挖煤的銅城煤礦,原型就是銅川的鴨山口煤礦。
經年累月后,銅川煤炭資源越開越少,還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銅川也陷入貧困,人均GDP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70%。
2019年,中國平安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為銅川123名貧困村的創業致富帶頭人組織專題培訓,平安以“1個月集中培訓+11個月跟蹤輔導”形式,幫助致富帶頭人轉化培訓成果。
產業造血方面,平安銀行(000001,股吧)發放優惠利率產業扶貧貸款,聯合企業在銅川開展標準化生豬養殖扶貧項目,提供全周期的技術培訓、技術支持、生豬回購銷售,貧困戶無須承擔市場風險,共帶動善家河村58戶15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產業增收。
另一方面通過“一村一品”計劃,把耀州、宜君、印臺三地的優質蘋果聯合打造成“平安果”品牌,再借助平安內外部電商渠道銷往全國,成功構建產銷閉環。
因病致貧往往是農村家庭陷入貧困的常見情況,所以,健康扶貧也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像前面我們提到的中國平安64層移動CT影像車,就一直在山村開展義診。截止到2019年底,這座“移動的三甲醫院”已經累計走過60余萬公里,跨越廣西、重慶、山東等12個省份,穿過近600個山村,為10萬人提供免費體檢。
在內蒙古,2019年7月,中國平安啟動“一帶一路• 光明行”活動,為當地符合貧困條件的1000位白內障患者補貼手術費用。
一年多以來,中國平安已深入到烏蘭察布11個旗縣區,共計開展636場義診,累計完成白內障手術665例,讓他們重見光明。
如果說產業扶貧能擺脫貧困,健康扶貧能讓脆弱的家庭免于陷入貧困,那么教育扶貧才能從根源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貧困地區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師資、教育資源,最終的結果是,貧困地區學生見識的窄化。
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悄悄改變。
2019年6月,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臨洮縣的太石小學。
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2天時間設計出了可變速摩天輪、可控溫的雞蛋孵化室、午餐人數計數器和門窗報警器。這些實驗原本是城里學校才有條件進行。
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平安推出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
中國平安在2019年,聯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啟動了這項計劃,已向全國1000所鄉村學校捐贈近23萬本教材,6萬套實驗包,援建140所實驗室,輻射約30萬貧困地區學生,線上培訓的鄉村校長及教師共176.5萬人次。
而太石小學正是第一個落地的“科普實驗室”。
上面三個案例,涉及三個關鍵群體:村官、村醫、村教。這就是中國平安在2018年啟動的“三村工程”。
如今,“三村工程”已結出累累碩果:到2019年末,“村官工程”累計發放扶貧資金157.45億元;累計提升鄉村衛生診所949所,開展移動車巡診下鄉554場,培訓村醫11175人;培訓鄉村教學工作者11826名,累計提升掛牌鄉村小學1054所。
中國平安的“三村工程”其實是一個體系化的脫貧構思: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實現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變“輸血”為“造血”,幫助成千上萬的貧困家庭,走出貧困,邁向小康。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有中國平安在內的全社會力量,中國全面小康必能所成。
3. 打贏兩場硬仗,需要更多次級力量
不論是30多年的脫貧攻堅,還是40多年的改革開放,其實都表明: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40多年前,中國GDP總量大約1500億美元左右,排世界第11位,如今中國已經有26個省份GDP超過1500億美元,全中國GDP更是已經高達14.5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2。
中國貨物貿易總額世界第1,外匯儲備世界第1,還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門類,中國的家底越來越厚實。
大河有水,小河滿。
中國家底厚實的另一面,是人民生活的豐裕:1978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是332元,農村是165元,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已經接近2.7萬元。
(1978年以來中國GDP和人均GDP增長情況)
這樣巨大成就的背后,有政策上的頂層設計、強力推動,也有著像中國平安這樣的次級力量貢獻。
1988年,在中國改革最前沿深圳蛇口,中國平安誕生。
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
但那時,中國平安還只是金融濤海里的一只“小舢板”,包括董事長馬明哲在內只有13個員工,他自己每天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推銷。
如今,中國平安員工已接近40萬,代理人規模更超百萬。
從區域到全國、再至全球,從單一財險延伸到綜合金融、再到以科技賦能生態建設與全面數字化經營,中國平安已經成為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
不過,打開中國平安網站,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首頁幾乎90%的頁面是“三村工程”的宣傳頁面。
而翻閱馬明哲2018、2019年的新年致辭,也會發現,只有不到1/3的篇幅涉及企業經營,其余的篇幅都在談“三村工程”。在今年的內部講話中,除了三村工程,還在談小微企業幫扶,談抗擊新型肺炎疫情。
一家上市公司,為什么這樣“看淡”業績?
這恐怕是“達則兼濟天下”這一中國傳統價值追求的生動寫照。
成立之初,平安就提出了企業的四大使命,其中就包括,對社會負責,回饋社會,建設國家。
不論是起初的13名創始員工,還是而今的百萬平安人,達則兼濟天下已經深入他們的價值觀內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在新型肺炎發生后,成千上萬的平安員工自發地投入到抗疫行動中去。
像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防疫及生活物資嚴重匱乏,平安人壽的葉丹自愿請戰,主動聯系民宿和酒店協調閑置住房,免費提供給300多名一線醫護休息。
代理人沈歡歡憑著自己過去的水電工經驗,主動報名前往疫情高發區,支援雷神山醫院建設。
查勘員劉明凱與妻子回鄉辦完婚禮后,經歷重重關卡拿到通行證,與護士妻子一路逆行回歸疫情第一線。
平安襄陽健康(檢測)中心的邱一新響應號召,加入襄陽市傳染病醫院抗疫隊伍,承擔起為患者注射、分藥、送藥、換藥、測體溫等護理工作。
(疫情一線的中國平安志愿者)
其實,在平淡的每一天,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或者城鎮、鄉村,都有平安人在發光發熱。
去年年底,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就報道了一位暖心的平安人。
在遼寧鞍山,一個獨居大娘在餐廳里,獨自吹生日蛋糕蠟燭,邊哭邊給遠方打工的兒子錄視頻。
那天是她69歲生日。
等大娘要付錢時,卻得知已經有人買過了單。
買單人是和她素不相識的平安員工蘇萬朋。
用媒體的評價就是,蘇萬朋的一個舉動溫暖全城。
現實中,平安人這樣的善舉,還有很多很多。
據了解,僅2019年,中國平安員工和代理人為社會累計提供了超過57 萬小時的志愿服務。
4. 我們將見證一個時代
所有的善行,都會得到最溫暖的回報。
根據前幾天平安發布的2019年報,如今中國平安擁有總資產高達8.22億元,總市值超過1.5萬億,2019年運營利潤將近1500億。
福布斯世界500強企業,排名29位,金融行業第4位;中國500強企業第4位,蟬聯中國保險業第1位和非國有企業第1位。
馬明哲曾說,“一家企業,只有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命運、民族復興,才能基業長青。”
中國平安31年發展,實踐著這一點,也證明著這一點。
馬明哲去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還寫道,“中國發展的背后,必有一批屹立全球的優秀民族企業作為支撐,平安有信心、有信念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下求索、奮發努力。”
2020年,打贏新型肺炎遭遇戰,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是中國歷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令人激動的重大時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被壓抑的創造激情如江河奔涌的釋放,這是中國無懼風雨、大踏步跟上時代的傳奇。
包括中國平安在內的萬千中國優秀民族企業,以及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是這個傳奇的書寫者、親歷者、見證者。
平安中國,榮幸之至。
來源:正解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