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友說,曾以為現在的年輕人對于互聯網的熟練掌握,會使得他們的心智較之前輩有很大的提升;但在飯圈中混跡的這些年中,覺得現在的互聯網的碎片化以及信息繭房的形成,反而使得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尤其是飯圈中的激進派的關注面更窄,更局限……
讀娛 | yiqiduyu
文 | 趙二把刀
硝煙不停,圍繞肖戰粉絲舉報同人站點的風波仍在持續。
而在很多的冷嘲熱諷中也可以看到,至少業界的從業者認為“粉絲文化”中的部分畸形現象需要被“整改”,這其實就是行業在談到流量、粉絲的時候,更多的是用“粉絲經濟”而綻放的“惡之花”——粉絲除了是“經濟”之外,更是一群鮮活的“人”,這也就有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紅與黑”。
1
是時候把粉絲當成人了
“粉絲文化”雖然是舶來品,但“粉絲現象”其實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曾經的粉絲們追的無非是詩人、搖滾歌星以及文學家等等。
而當下語境里,基于粉絲的飯圈文化更多的指向是流量明星,知名IP等等。
在“粉絲文化”被熱捧的那幾年,“粉絲文化”其實就是粉絲經濟,不管是藝人管理和運營,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的營銷,還是品牌或者產品營銷層面,都是指望粉絲來買單的,所以對于“粉絲經濟”的追捧其實就是看到了粉絲們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動員能力。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粉絲經濟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大行其道,不僅是流量明星層出不窮,高熱段的綜藝節目和影視劇也是屢屢刷屏,甚至于倒逼著互聯網平臺方也開始針對粉絲文化的興盛做出改變:打榜、熱搜、排行、提前點映,和贊助商掛鉤的投票,以及針對應援的app功能等等,也是過去幾年從長短視頻平臺到社交媒體,以及諸多第三方app的常態……
“粉絲經濟”火了,不僅沒有局限于娛樂行業,更是往全社會層面延伸。而從底層邏輯來看,或者說是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粉絲”其實就是流量,是人氣,是收視率、是商業轉化……或者主動參與,或者潛移默化,借粉絲文化唱經濟大戲,這使得粉絲文化在過去數年里全面開花,滲透到方方面面。
但,不管是幕后推動者,還是主動和被動的參與者,其實都沒有真正把“粉絲”當成人來對待,這也是當粉絲文化的另外一面開始呈現的時候,很多人會“大吃一驚”。
無論是日韓的粉絲,還是歐美的粉絲,其實都是存在大量的灰色的、游走在邊緣的,比如臭名昭著的私生飯現象,以及歐美一些激進的粉絲甚至會直接威脅到偶像的人身安全等等;而在國內,也就是此次肖戰“227事件”中的“舉報”——為了一紙“維護愛豆”的理念,粉絲或者說部分粉絲,在各大話題和超話中的控評、舉報等早已經成為常態。
這就是粉絲文化的雙刃劍。
讀娛君看到票圈有很多內容制作公司和視頻平臺的從業者對粉絲文化的畸形現象進行批判,但“粉絲文化”這條猛獸被釋放之后,不僅會帶來美好的數據和商業回報,同樣會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比如,此次事件中呈現的粉絲行為對于愛豆個人品牌的反撲。
粉絲不僅是“經濟”,同時也是一群數量龐大的人群的聚集,一家人吃飯都能打起來,更何況,這些數量不詳的、隱藏在屏幕后面的網民——不能光想沾粉絲經濟的光,而忽視粉絲文化中的灰色地帶。
當然,讀娛君也不認為粉絲文化中的不良現象是值得嘉許的,只是想給業界一些提醒,想要讓一個群體思想和行動上“整齊劃一”,本來也就是“烏托邦”。
2
別慌,飯圈之外,天高海闊
讀娛君也想對受到傷害的同人愛好者說,回擊、聲討,甚至是針對肖戰贊助商的圍剿等方式尚屬可行,但“要死要活”的極端想法和行為大可不必。
每個圈子都會有共情,尤其是飯圈。不過飯圈諸位們,你們以為天塌地陷的事情,在更廣泛的人群看來只是個笑話;至于要死要活的,也博不來太多的同情,就算不能改變現有的規則和體系,你也可以努力奮斗出國留學或者移民,這或許是一個追求夢想的契機。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宇宙的中心,做好自己不是一句空話,當你憤怒時候的言論,可能就是其他人的段子的素材罷了。
可以對比來看,雖然“227事件”的討論量很大,也讓參與其中的大量的網友們或憤怒或激情或生氣或悲傷,但即使攪動多個圈層,其實這件事在飯圈的戰斗史上都不算最慘烈的。
論影響力,大不過周杰倫打榜事件。蔡徐坤粉絲和周杰倫粉絲打榜的事情,應該說是過去數年里,飯圈最出圈的一次,是真正讓全民能夠參與討論并且互動的飯圈最大戰役;
論嚴重程度,前兩年耽美圈的舉報造成的后果似乎更惡劣。作者們的糾紛,和網友們的口水仗,最終使得多位耽美作者從二次元走到現實,甚至被法律制裁。
當然,“227事件”,也讓“同人”創作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微博上就看到有很多大V在討論同人作品是什么,以及其究竟是不是文化創作。讀娛君在這里不做贅述,此次漩渦中的AO3雖然有作品拿下雨果獎,但同人創作仍然是小眾的、不太可能實現大眾化商業化的,這也是同人作品和同人站點很少會“冒頭”的緣由,大多數時候,同人作品都是在小眾層面流傳,出圈就會面臨多重風險。
所以,能夠給小眾保留空間,也是互聯網時代給予我們的善意,也希望這個善意能夠長期保留下去。
3
最后的一點感想
有好友說,她曾經以為現在的年輕人對于互聯網的熟練掌握,會使得他們的心智較之前輩有很大的提升;但,在飯圈中混跡的這些年,她反而覺得現在的互聯網的碎片化以及信息繭房的形成,反而使得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尤其是飯圈中的激進派的關注面更窄,更局限……
讀娛君覺得,類似的現象確實存在,每一個年代的年輕人其實都曾經這樣,只有經歷更多的事情,他們的心智會逐漸成熟起來;
當然,如果不成熟,那就可能從粉絲變成韭菜,不僅心智被收割,也會成為每一個時代為他人錢包做貢獻的“韭菜”。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讀娛。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