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全文共2599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文 伍超明宏觀團隊
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沫
投資要點
>> 疫情下“食品漲、非食品降”結構性特征突出,豬周期是CPI持續高位的主要原因。疫情沖擊下,食品供給端受交通物流、人員管制等限制持續偏緊,但食品需求受居家囤貨影響反而有所增加,導致2月食品同比漲幅繼續提高,環比不降反升。其中,豬肉同比較上月提高19.2%至135.2%,貢獻了CPI漲幅的61.4%;除蛋類外,其他食品價格環比均有所上漲。在非食品中,受疫情影響,非食品各分項價格均有所回落。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受到的負面沖擊最大。同時,國際油價下跌的滯后效應也有所顯現。
>> 預計3月CPI增長5.0%左右,較2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一季度約增長5.2%。一是預計3月食品價格將在季節性因素和疫情減弱的影響下由正轉負;二是2月份國際油價繼續下跌,且服務業需求在疫情后恢復較慢,預計3月非食品價格將繼續回落;三是3月份CPI翹尾因素為3.3%,較2月提高0.4個百分點。
>> 疫情沖擊疊加油價下行,PPI再次轉負。受疫情影響,企業停工停產和復工延遲,工業需求減弱,是PPI回落的原因之一。另外,1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也拉低了PPI價格。如2月各行業中石油產業鏈出廠價格降幅居首,是PPI的主要拖累項。同時疫情沖擊下,黑色金屬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出廠價格均下降較多。
>> 預計3月PPI約增長-0.5%,全年增長-0.2%左右。一是拉長和扁平化的補庫存周期將對需求提供一定的支撐,但2020年國內需求將繼續減緩。二是短期看,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步緩解,工業供需兩端將加快恢復,尤其是基建需求將在政策刺激下加快釋放,預計建材價格將有所上漲。三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對PPI的滯后沖擊仍將延續。預計3份PPI增長-0.5%左右,2020年全年PPI增長-0.2%左右。
>> PPI和CPI剪刀差有所擴大,反映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歷史數據表明,PPI和CPI剪刀差與工業企業利潤和名義GDP增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2月份剪刀差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連續15個月為負,反映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態勢仍將延續。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未來剪刀差或將繼續為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 |
事件:2020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增長0.8%,較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同比上漲5.2%,漲幅較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5%,較上月降低0.5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4%,較上月降低0.5個百分點。
一、疫情下“食品漲、非食品降”結構性特征突出,一季度CPI持續高位
(一)疫情下食品供需兩端暫時性失衡,食品價格不降反升
從同比看,2月食品價格上漲21.9%,較上月提高1.3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4.45個百分點。具體看,疫情使生豬補欄周期被動延長,豬肉價格同比較上月提高19.2個百分點至135.2%,連續12個月同比上漲,影響CPI上漲約3.19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10.9%,較上月下降6.2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33個百分點(見圖1);鮮果價格下降5.6%,降幅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同比為負,影響CPI下降約0.11個百分點。
![]() |
![]() |
![]() |
![]() |
春節過后食品價格不降反升,主因在于疫情使食品供需兩端同時收縮,出現暫時性失衡。如受交通物流、人員管制等限制食品供給端持續偏緊,而食品需求端相對剛性,且居家囤購會增加短期需求,食品供需缺口有所擴大。
從食品各成分對CPI同比的貢獻率看,2月豬肉貢獻率提高較多,而其他食品貢獻率都相對平穩(見圖3),豬肉是2月CPI漲幅持續高位的最主要貢獻力量。
(二)受原油價格下跌和疫情影響,非食品同比下降較多
2月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0.9%,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72個百分點。其中,醫療保健類、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居住類價格分別上漲2.2%、-1.6%、1.0%、0.3%(見圖4),分別較上月下降0.1%、2.5%、1.2%和0.2%。受疫情防控影響,非食品端各項價格均有所下降,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受到的負面沖擊最大。另外,1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亦加劇了交通和通信項的下行壓力。
在各類食品價格輪番上漲的影響下,2019年服務類項目貢獻率下降較快,去年12月份以來受前期國際油價上漲、國家出臺政策穩定豬價影響,服務類項目貢獻率有所上升。但疫情防控使“食品漲、非食品降”的CPI結構性特征更加明顯,非食品對CPI的貢獻率再次回落(見圖5)。
![]() |
![]() |
預計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5.0%左右,較2月降低0.2個百分點。理由如下:
一是預計3月食品價格環比將由正轉負。歷史經驗表明,3月份食品價格環比漲幅將由正轉負,如歷史均值將由2月的2.7 %降至3月的-1.4%。根據農業部高頻數據,截止到3月9日,28種重點監測蔬菜、7種重點監測水果、豬肉價格環比分別下降7.2%、0.6%、2.7%,價格都已有所下降。另外,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交通物流逐漸恢復后食品端價格將有所回落。
二是國際油價下跌將加劇非食品的下行壓力。國際油價是非食品價格短期波動的關鍵變量,2月份國際油價快速下降,3月國內成品油下調幅度或有所加大。同時交通運輸、旅游、娛樂、住宿餐飲等消費端的恢復相對較慢,價格下行壓力猶存。
三是3月份CPI的翹尾因素將提高至3.3%,較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見圖6)。
綜合上述各方面的影響,預計3月CPI增長5.0%左右,較2月下降0.2個百分點。同時預計2020年全年CPI約增長3.8%,呈前高后低走勢。
三、預計3月PPI增長-0.5%左右,全年約增長-0.2%
(一)疫情沖擊疊加油價下行,PPI再次負增長
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0.4%,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再次由正轉負。其中,生產資料同比下降1.0%,降幅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其波動與PPI基本一致,是導致PPI變化的主要原因;生活資料上漲1.4%,較上月提高0.1%(見圖7)。受疫情影響,企業停工停產和復工延遲,工業需求減弱,是PPI回落的原因之一。
另外,1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也拉低了PPI價格。從行業看,受1月份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影響,石油產業鏈出廠價格降幅居首,是PPI下降的主要貢獻力量;同時受疫情影響,黑色、有色金屬等行業價格也有所下降(見圖8)。
![]() |
![]() |
![]() |
![]() |
展望2020年,我們預計PPI增速變化平緩,增長-0.4%左右。一是從技術層面看,翹尾因素降低0.2個百分點,從2019年的0.2%降至2020年的0.0%(見圖10)。二是從需求層面看,預計國內需求整體將繼續減緩,疫情沖擊下短期需求降幅將加大,但二三四季度在基建和其他需求的拉動下,PPI存在上漲動能。三是從供給層面看,短期供給受疫情影響承壓,但疫情結束后供給會快速增加。四是近期逆周期調節政策持續加碼,基建項目前置且放量,疫情后持續疲弱的需求預期有所改善,預計未來建材會迎來漲價行情。五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對PPI的滯后沖擊仍將延續。
綜合來看,預計3月份PPI同比下降-0.5%左右,2020年全年約增長-0.2%。
四、PPI和CPI剪刀差持續為負,預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CPI和PPI是我國價格指標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CPI是居民購買生活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而PPI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因此,PPI和CPI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企業盈利空間的變化。歷史數據表明,PPI和CPI剪刀差與工業企業利潤和名義GDP增速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見圖11-12)。2月份PPI和CPI的剪刀差為-5.6%,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連續15個月為負,預示著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態勢或將延續,企業盈利下降壓力較大。
![]() |
![]() |
疫情或使一季度CPI處于高位——2020年1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預計1月份CPI破“5”,PPI繼續回升——2019年12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預計CPI繼續上漲 PPI降幅繼續收窄——2019年11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CPI破“4”概率大增 PPI將繼續負增長——2019年10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豬周期致CPI與PPI增速加快背離——2019年9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偽“滯漲”,實豬周期掩蓋下的經濟下行——2019年8月CPI和PPI數據的點評
財信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團隊簡介
![]() |
識別二維碼
![]() |
本微信號推送報告由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提供,僅供本公司員工和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本公司當然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提供信息來源于公開資料,本公司對該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證。
本報告所載信息僅反映本公司初次公開發布該報告時的判斷,我司保留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補充、更正和修訂相關信息的權利,報告閱讀者應當自行關注相關的更新或修改。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報告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報告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報告作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報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所有表述是基于分析師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我司和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報告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為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本公司對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