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侯潤芳
聽到樓下兩位戴著紅箍的老太太聊天:特朗普這人最壞,給他口罩還嫌質量不好,啥都不給他就老實了。或許,這真的代表了國內不少人的想法。他們并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也不知道貿易停滯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他們更不知道未來要面對的是什么。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占全世界的12%;中國是全球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但這一切,都在隨著一場全球疫情的到來而改變。
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4.12萬億元》,數據顯示,我國前兩個月貨物貿易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為2.04萬億元,同比下降15.9%。而這僅僅是個開始。3月份及以后的數字會更難看。訂單作廢、工廠倒閉,員工失業都在真實地發生著。而這些,可能在紅箍大媽眼中,距離太遠太遠。遠不如對美帝的仇恨來得真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個國家都是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歐英主要輸出技術、品牌;中日德意更多輸出產品、實物;而其他國家則主要輸出石油、原材料等上游產品。全球供應鏈是一副多米諾骨牌,任何一塊倒掉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繼而引發去全球化的格局改變。疫情的爆發讓各國右派政治勢力都在呼吁“供應鏈回流” 。既然技術、品牌和石油、原材料不能離開生產地,那么各種類型的制造業,就會成為被切割回流的首選。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很多以前依賴大量廉價重復勞動的生產,可以被更廉價高效的工業機器人替代。剩下的市場份額,則會有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虎視眈眈。真實前景并不樂觀。
加之,中國的國家利益并非完全在國內。僅2019年中國直接對外投資超過了1171.2億美元。我們和這個世界早就結為一體,一旦供應鏈被切斷,將會是對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財富積累的一次“大放血”!對此,葛紅林建議,“與其期盼海外資金向中國股市流入,還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他說:“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后,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痛定思痛之后,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
中國絕不應該在這時候搶著做什么逆全球化的排頭兵。拜托國內那些老小粉紅們,就不要在這種關鍵時候為中國添亂了!你們的死活隨便,但勿要連累了別人。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鋁業公司原董事長葛紅林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鋁業(601600,股吧)公司原董事長葛紅林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達了對疫后全球產業鏈變化的看法。他認為,我們要在疫后通過區域的垂直整合,加快形成四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區域性完整產業鏈中心。
葛紅林還談道,目前各國政府釋放了多種資源,加快向市場注入,但能夠接納并滿足回報需要的市場并不多,而中國不斷取得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成效,將具有明顯的投資風險較小、回報率高的比較優勢,有望成為首選市場。他建議,“與其期盼海外資金向中國股市流入,還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
“發達國家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
新京報: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
葛紅林: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對世界產業鏈的重塑產生重大影響,不過,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的復工復產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后,全球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的痛定思痛之后,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形成競爭中心,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
前一時期,疫情還沒有在美國大規模暴發,美國一位部長對媒體表示,中國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促使制造業加速回流美國。更何況當前疫情已經嚴重沖擊了美國經濟,不難想象,他們的回流意識會更加強烈。
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絕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國外資源會以中國為中心,紛紛涌入。從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局來看,形成多個完整產業鏈中心是未來客觀的發展趨勢,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應當順勢而為,積極參與,包括鼓勵我國的企業“走出去”參與,把握主動權。新京報: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中國的產業鏈如何應對?
葛紅林:當前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基本面的核心是穩定產業鏈。產業鏈一旦受到沖擊,再恢復的時間長、代價大,甚至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當前,復工復產的步伐已經不斷地加快,但復產卻不達產,其中資金鏈和供應鏈仍然不夠暢通,出現一些焦點問題的轉移,需要針對新情況、及時解決新問題。
比如,企業資金鏈的焦點問題已經逐步轉移到上下游企業的資金結算上,上游企業不斷積壓的庫存,占據了大量資金,下游企業因為資金短缺,付不起上游企業,不僅制約了自身復工復產,也影響到上游企業的復工復產。我認為,化解這一矛盾,光靠企業之間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通過金融機構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特別是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行業協會作用,是可以有力有效緩解的。
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和發揮行業協會的影響力、公信力和協調力的作用,在當前的緊急情況下,借助和委托行業協會,推薦上游企業清單,以及根據下游企業長期業績及信用,提出下游企業的正面清單,金融機構根據兩個清單,組織行業協會、上下游企業對接洽談,成熟一批,放貸一批,并指定下游企業購買推薦的上游企業原料或中間產品,由此,幫助實體經濟更加精準地暢通上下游企業的資金鏈,緩解當前上游企業產品積壓、下游資金短缺的矛盾。
又如,暢通供應鏈的焦點問題已經轉移到物流企業與貨主企業的利益分配上。雖然國家出臺了免收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等降低物流成本的優惠政策,但不少政策卻湮沒在物流企業和委托企業的價格博奕之中。我認為,國家給予物流企業的優惠政策,原則上應由物流企業享受,而不應成為貨主企業壓價的理由,不能任憑物流企業和貨主企業間的價格博奕,應盡力將物流運輸價格維持在合理的價格為妥。國家有關部門要對當前的物流價格干預指導,要盡快出臺指導價,通過穩價格,來穩定供應鏈,順暢供應鏈。否則,在不久的將來,一旦取消免收等優惠政策,物流價格將經歷再一次的波動,將面臨又一時期的困難。
對國內的產業鏈布局來講,也應當形成多個區域化的基本完整產業鏈中心,而不是一個。絕不能依賴國內某一區域形成通吃全國的唯一完整產業鏈中心。但多個中心的建設,絕不是過去意義上的重復建設,而是既防范產業鏈風險,又促進區域產業鏈競爭,通過區域競爭得到發展。
我們要抓住疫后全球產業鏈重塑的又一戰略機遇期,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域,緊扣國家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區域的垂直整合,加快形成四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區域性完整產業鏈中心。
“應當引導海外資金有序進入實體經濟”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等,中國或將成為本輪全球資金的避險之地。你如何看?
葛紅林:面對當前疫情,各國政府為了挽救本國經濟,包括美國都采取了許多救市的金融政策,啟動了危機工具箱,紛紛釋放了多種資源,加快向市場注入(資金)。可以預見,會有相當部分資金進入全球市場,尋求較高的回報。但從全球看,能夠接納并滿足回報的市場并不多,而中國不斷取得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成效,將具有明顯投資風險較小、回報率高的比較優勢,有望成為首選市場。
有人認為這種資金流入會使中國的股市,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本關注,會為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帶來國際資金支持,更有利于上市公司。我認為,與其期盼海外資金向中國股市流入,還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不容置疑,向股市投入100億,向制造業投入100億,后者的效果遠遠大于前者。
新京報:如何引導流入的海外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葛紅林:引導流入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是一個難題,這是對各級政府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個嚴峻考驗。我們要制定積極的政策,創造更有效的模式;保持更堅韌的定力,鼓勵實體企業通過創新混改的新路徑,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要盡快大幅縮減實體經濟方面的負面清單,吸引更多全球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引資補鏈”,通過產業集群的建設,邁向產業鏈區域中心的建設。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宗內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