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消息,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一款固體飲料冒充特醫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表示,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
14日,據新湖南戶端消息,湖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責成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郴州市等組成調查組對涉事商家徹查,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央視評論:
折斷祖國“花朵”就是犯罪
5月14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對湖南“大頭娃娃”事件發布了評論。
又見“大頭娃娃”?這是一個令人震驚和心碎的消息,十幾年前震驚全國的“大頭娃娃”事件,至今仍是公眾的心頭之痛。猶記得當時一批官員被問責,有關經銷商也被判刑。絕不讓劣質奶粉折斷祖國的“花朵”,這是社會共識,也是監管部門的決心和行動。
為何今天仍有“大頭娃娃”?這是公眾的疑問。應該說,這起事件與此前的“大頭娃娃”事件有不同之處,此前的“大頭娃娃”純屬劣質奶粉造成的。而這次的“大頭娃娃”與奶粉無關,因為受害者吃的不是奶粉,而是一種固體飲料。
圖片來源:湖南經視
問題由此而來,飲料竟被當作奶粉銷售?這些幼兒在體檢時被診斷為牛奶過敏,醫生因此建議家長購買氨基酸奶粉給孩子食用。家長們隨后去郴州愛嬰坊母嬰店買奶粉,經導購員強烈推銷,最終購買了“倍氨敏”這款產品。當有家長對產品包裝上的“固體飲料”提出質疑時,導購聲稱“倍氨敏”是店里最好的,也是最暢銷的,許多過敏寶寶都在吃。
看來“板子”好像應該打在導購身上,他們為了利益而蒙騙家長,導致家長用飲料代替奶粉。但是,導購該背下所有的“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誰引導家長到郴州愛嬰坊母嬰店的?把飲料“倍氨敏”當成奶粉賣,誰給導購的膽子?
針對此次發生的“大頭娃娃”事件,郴州市永興縣有關部門稱,暫未發現有醫院和醫生參與事件過程。既然是“暫未”,就需要繼續調查,查清楚為何會出現飲料當奶粉賣的怪事。
“心里真的很難受,覺得這個商家是太沒良心了。”這是一名受害者家長的自責。期待受害的嬰兒能夠盡早恢復健康,不要留下后遺癥,更期待有關部門依法徹查,嚴厲處理責任人。此外,還需要進一步調查市場上還有多少把飲料當奶粉賣的不法行為?
人民日報:必須徹查嚴懲
5月13日,人民日報也對此事發聲:
十幾年前曾出現的“大頭娃娃”事件,盡管漸行漸遠,卻是不少國人之痛。事發后,一批官員被問責,多名不法商人獲刑。經過重拳整治,特別是制度化治理,近些年坑害嬰幼兒的劣質奶粉已鮮見行走“江湖”。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與此前導致幼兒“大頭”的劣質奶粉不同,這次則是固體飲料。要知道,奶粉是奶粉,固體飲料是固體飲料,兩者絕不能混為一談。正如市場監管總局指出的,“固體飲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嬰幼兒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質和營養素含量遠低于嬰幼兒配方乳粉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幼兒發育靠營養,固體飲料無法提供應有的營養,“孩子的身高、體重都停止發育了”便是必然。
當前,需要厘清一些基本事實,當初是誰鼓動家長購買這種固體飲料?賣這種固體飲料的店鋪開在哪里?特別是,這種對嬰幼兒有害無益的固體飲料是怎么走上市場的?
最蹊蹺的是,這種固體飲料似有“神秘力量”加持。據報道,此類產品主要流向母嬰和醫務渠道,在繳納一定“進門費”后可進入醫院院內商店銷售。而醫院消化科、兒保科、兒童ICU等有處方權的大夫,都是銷售人員重點“公關”的對象。為此,有關部門應徹查此事,并捋清若隱若現的利益鏈。
圖片來源:湖南經視
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有關監管部門要主動出擊,通過有力有效的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在這個利益鏈中,都有哪些責任主體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監管部門積極履職盡責,絕不能讓嬰幼兒成為少數利欲熏心之徒的“獵物”。
近年來,國家對嬰幼兒奶粉啟動藥品級監管。同時,對食品藥品監管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在這種背景下,此次事件尤其讓人悲憤。保護孩子就是保護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誰坑害孩子就對誰依法嚴懲,決不能姑息!
嬰兒絕不能喝固體飲料
超低蛋白質含量影響骨骼發育
“拿固體飲料冒充嬰兒奶粉是有悖常識的。”營養專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5月13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表示,“蛋白固體飲料”和“特醫奶粉” 壓根不是一回事,嬰兒絕不能喝固體飲料。
“固體飲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嬰幼兒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質和營養素含量遠低于嬰幼兒配方乳粉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明確指出,固體飲料“不能為特殊醫學狀況人群提供營養支持。”
固體飲料有蛋白型和普通型,按照國家標準,前者蛋白質含量大于或等于4%,后者蛋白質含量低于4%。
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認為,“蛋白固體飲料”的問題在于不能提供嬰兒所需要的所有營養,把它作為嬰兒的營養來源會導致嬰兒營養不良,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嚴重的可能造成孩子維生素D缺乏,從而影響其骨骼發育,導致佝僂病的出現。
圖片來源:湖南經視
“這次事件并不是真正的嬰兒奶粉出了問題,而是‘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導致嬰幼兒嚴重發育不良的個案,是違法宣傳、違規銷售、欺詐消費者導致嬰幼兒健康損害的事件。”食安科普專家鐘凱博士撰文指出。
正規特醫奶粉不在母嬰店
堅持使用半年以上再“轉奶”
云無心表示,“特醫奶粉”是針對蛋白質過敏嬰兒的氨基酸配方奶粉。
“檢查出來是過敏體質,醫生建議我們買特殊的買氨基酸奶粉。”患兒家長在報道中如是說。她們不曾料到在母嬰店花高價錢買了“低配飲料”。
圖片來源:湖南經視
對此,市場監管總局14日凌晨指出,“消費者不能自行決定購買使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一定要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
“一歲以內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是最為常見的,發病率在2%-5%。”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晁爽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主要診斷方式有1.血常規檢查,在排除感染疾病等其他疾病后,要考慮過敏診斷,2.血清IgE檢測,3.食物回避+激發實驗,這是目前國際公認安全有效,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
牛奶蛋白過敏可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并以皮膚和消化系統癥狀為最主要表現,如反復濕疹、蕁麻疹、嘔吐、腹瀉、便血等,常伴有生長發育滯后。
“為預防牛乳過敏,國際上研究了兩種方案。”范志紅解讀道,一是以羊奶、驢奶為基礎配制嬰兒奶粉,還有一種就是“蛋白質深度水解”方案,經過深度水解的蛋白質小到一定程度會減少過敏。
晁爽稱,明確牛奶過敏診斷后,母乳喂養者應繼續母乳喂養,母親日常注意回避牛奶及其制品。當母親飲食回避后癥狀不緩解且伴有生長障礙時,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及時更換特殊醫學專用配方——氨基酸配方。
“嬰兒使用氨基酸奶粉至少應堅持半年以上,或到過敏寶寶9-12月齡之后,再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轉奶。” 晁爽解釋道,即從氨基酸配方逐步降級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和普通配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