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世龍 北京報道
“發展鄉村旅游,是拓展鄉村產業鏈,實現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競秀區江城鄉大激店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河在參加今年兩會履職時,接受《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采訪時說。而這也是其長期根植農村,針對當下鄉村旅游產業化實踐中帶來的一份重要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競秀區江城鄉大激店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河
張東河表示,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
據了解,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鄉村旅游發展,提出要發展滿足市場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關聯產業。在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當中,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詳細規劃和旅游專項規劃,以縣為單位統籌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賦予了鄉村旅游業新要求和時代特色,鄉村旅游日益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點,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張東河說,當前鄉村旅游市場有以下特點:
一是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現在鄉村搞旅游,要么都是農家樂,要么都是采摘垂釣,不僅同質化競爭,而且產品吸引力不足,不利于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如何實現在休閑、觀光、度假、康養等基礎上不斷豐富業態,如何在開發鄉村民俗、風味美食、鄉村特產、農事體驗等產品上不斷豐富內容,成為需要研究的關鍵課題。”
二是當前旅游資源開發急功近利,難以確保服務品質,不能滿足游客的要求。
三是鄉村旅游管理和服務專業化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懂管理、會策劃、善營銷的高層次綜合人才。
四是鄉村旅游發展建設用地不足,例如一些觀光游玩、農事體驗等,不僅需要農用地開發再利用創新發展,更需要建設用地為之全方位配套綜合發展。建設用地已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供求矛盾日益嚴重。
五是鄉村旅游新興業態亟須規范。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民宿的打造也在由零散、分散、個體經營向規模化、規范化、公司+農戶(個體)等模式方向發展和轉變,必須制定出切合鄉村旅游發展實際的標準和規范。
六是鄉村旅游抗風險能力較弱。鄉村旅游經營者資本積累薄弱,經營發展時常面臨挑戰。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剛剛起步的鄉村旅游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影響,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對鄉村旅游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張東河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落實好《土地管理法》,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破解鄉村建設用地瓶頸,促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點狀供地政策落實。
二是繼續加大鄉村旅游產業的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重點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和示范項目,對新建鄉村旅游項目給予三年全額免稅、五年減半待遇。
三是出臺激勵政策,加強鄉村旅游高層次人才培養,政府制定系統的培育規劃,整合培育力量,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旅游產業。
四是發揮涉旅行業協會作用,服務鄉村民宿等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鄉村民宿等新興業態管理規范,制定民宿等級劃分與評價機制,鼓勵各地出臺民宿服務質量評定地方標準。
(編輯:顏世龍 校對:顏京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