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益刊 祝嫣然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4月份全國財政收入依然大幅下滑,但降幅較上個月明顯收窄,反映了企業復工復產加快后,經濟在探底回升。
5月18日,財政部公布了4月份財政收支情況: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6149億元,同比下降15%。
在疫情沖擊之下,2月份開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開始大幅下滑。2月收入降幅為21.4%,3月份這一數字進一步下滑至26.1%。隨著3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復工復產不斷提速,4月份財政收入降幅相比3月份已經收窄了11.1個百分點。
盡管從單獨月份來看,財政收入降幅在收窄,但從今年前4個月數據來看,降幅卻略有加大。
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133億元,同比下降14.5%。這一降幅比一季度高0.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形勢依然前所未有的嚴峻,尤其是最為核心的稅收收入降幅(16.7%)依然高達兩位數。
比如,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前4個月降幅高達24.4%,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降幅為13.7%,第三大稅種國內消費稅降幅為12.8%。也有個別稅種保持增長,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增長20.1%,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1.6%。
當然,前四個月財政收入降幅明顯高于經濟降幅,除了疫情沖擊之外,還有些特殊因素。
新舊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帶來的財政收入減少。比如去年的增值稅減稅政策在今年翹尾減收拉低全國財政收入約5個百分點。而按照國務院測算,今年新舊減稅降費政策將給市場主體減負1.6萬億元。這意味著財政減收也將高達1.6萬億元。
另外,上年末延長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同比減少。去年同期中央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使得收入基數較高,也相應拉低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
往年稅收收入低迷時,為保持財政收支平衡,非稅收入增長強勁。比如去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增幅僅1%,非稅收入增幅約20%。非稅收入高增長正是依賴上述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劇增。但今年疫情沖擊下,前四個月非稅收入同比增長僅1%。
從行業來看,前4個月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幾個行業稅收收入大幅下滑。其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下降46.8%、29.8%、28.2%。為了支持這些困難行業發展,新的稅費優惠政策陸續出臺。如近期針對電影行業出臺的減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文化事業建設費和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
官方預計,隨著復工復產復業全面推進,主要經濟指標將延續回升改善、持續向好的勢頭,財政收入降幅會繼續縮窄。
不過,財政部部長劉昆預計,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低于上年。這意味著財政收入將罕見出現下滑。
由于以收定支,收入乏力使得財政支出也出現下滑。
今年前4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596億元,同下降2.7%。不過4月份財政支出呈現增長(7.5%)勢頭。這主要是除了保民生、保運轉外,一些重點項目加快啟動,支出增幅由負轉正。
前4個月大部分支出項目呈現下滑勢頭。不過,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比增長3.5%;衛生健康支出增長7.2%,其中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公共衛生支出同比增長1倍。
截至4月30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99億元,實際支出1083億元,主要用于患者救治、疫情防控人員補助、設備和防護物資購置等。
為了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發揮穩投資穩增長關鍵作用,在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大背景下,地方加快了發行政府債券來籌資,投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地方政府發行了新增債券16626億元,投向了傳統基礎設施、重大民生等項目。
疫情沖擊下,財政收入下滑,但剛性支出不減反增,收不抵支將繼續出現赤字。為了使得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力,劉昆近日公開表示,要增加赤字規模,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緩解財政收支矛盾,穩定并提振市場信心。
去年我國赤字規模約為27600億元,赤字率為2.8%。今年市場普遍預計赤字率將超過3%,而赤字規模具體數字也即將在全國兩會期間揭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