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李克強表示,發展還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實現了“六保”的任務,特別是前“三保”,我們就會實現今年中國經濟正增長,而且要力爭有一定的幅度,推動中國經濟穩定前行。
沒有確定GDP增長量化指標
但確定了 “六保”目標任務
李克強表示,今年我們沒有確定GDP增長的量化指標,這也是實事求是的。但是我們確定了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等“六保”的目標任務,這和GDP經濟增長有直接的關系。經濟增長不是不重要,這樣做實際上也是讓人民群眾對經濟增長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經濟增長有更高的質量。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近期發布2020年中期《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計世界經濟2020年將下降3.2%。世界經濟將緩慢復蘇,但仍會長時間處于蕭條之中,貧困與不平等現象可能日趨顯著。
李克強表示,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穩住基本盤,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而且會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實現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目前,生產端的復蘇快于需求端。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從上月下降1.1%轉為正增長,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5%。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消費復蘇慢于供給恢復,未來刺激消費活力、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環是關鍵。在前期金融支持、減稅降費等救助政策之后,企業的流動性得到了明顯改善。
“如果不能推動消費與供給的同步復蘇,企業的庫存壓力將會顯現,降低企業盈利改善的持續性。考慮到海外疫情仍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海外需求萎縮對于中國出口訂單的滯后影響仍不容忽視。”劉哲說。
李克強強調,如果經濟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現大的變化,我們還留有政策空間,不管是財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儲備,可以及時出臺新的政策,而且不會猶豫,保持中國經濟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詳解“規模性政策”:有力度但不搞大水漫灌
對于記者提出的“當前財政刺激政策低于一些人預期,未來是否出臺更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問題,李克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出的規模性的政策舉措,應該說是有力度的。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今年的財政刺激政策體現幾方面:首先是新增1萬億元赤字、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和新增1.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府總計新增舉債3.6萬億元。其次,延長階段性減免社保費等舉措,預計全年給企業新增減負2.5萬億元。此外,對企業的金融支持也在加強,通過延長還本付息等舉措,來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過去我們說過不搞大水漫灌,現在還是這樣,但是特殊時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們叫作放水養魚。沒有足夠的水,魚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濫了,就會形成泡沫,就會有人從中套利,魚也養不成,還會有人渾水摸魚。所以我們采取的措施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說要摸準脈下準藥。不論是籌錢或者說錢從哪里來,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李克強說。
新在哪里?首先是發力方向不再簡單地靠投資驅動,而是聚焦“六穩”“六保”,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
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推出的規模性政策叫作紓困和激發市場活力,它注重的是穩就業、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賴上基建項目。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起主要拉動作用,而且中小微企業在吸納就業中占90%以上。我們這次所采取的規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資金比較直接地去支撐居民收入,因為這樣做就可以促進消費、帶動市場。
其次,今年財政資金使用方式也有創新。
李克強表示,我們強調政策資金要直達地方、直達基層、直達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國債資金全部轉給地方,省里面也就是“過路財神”,直達基層。
為此,今年中央首設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初定規模為6050億元,這筆資金將直接撥付給市縣政府,支持地方“六保”。
李克強表示,我們現在要采取一個特殊的轉移支付機制,這些錢要全部落到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落到社保、低保、失業、養老和特困人員身上,要建立實名制,這些都是有賬可查的,決不允許做假賬,也決不允許偷梁換柱。
最后,為拉動經濟依然需要擴大有效投資,而今年投資重點方向有了新的調整,聚焦“兩新一重”領域。
李克強表示,擴大消費但并不是說不要投資,我們還要擴大有效投資。我們投資的重點是“兩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而且要用改革的辦法,用這些資金來撬動社會資金的投入。項目要有效益、有回報,要經過科學論證,按規律辦事,不留后遺癥。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對經濟增長帶來短期沖擊的同時,其間暴露的短板領域、催生的新型消費,也讓行業看到了下一階段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抓手,基建、消費等仍然是逆周期調節的主要發力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