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政協委員時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引發跨境物流、商流等的中斷,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局?中國企業需要怎樣的定力才能穿越全球化的迷霧?5月11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李銘俊教授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不會讓全球化趨勢發生根本性、完全反向的轉變,中國有著全球最完整的制造產業鏈條,門類齊全、體量大、回旋余地也大,中國企業家在此時更該具備國際視野,打造真正適應全球化運營的人才隊伍,未來將會有更多參與全球化合作的機遇。
疫情不會逆轉全球化趨勢,
但會提出一些新課題
此次疫情的發生,讓大家對于全球化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廣泛探討,來自外國政界、學術界、企業界的人士的觀點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的全球化狀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按照經濟規律自然發展的結果。疫情不會讓這種全球化趨勢發生根本性、完全反向的轉變,但是會對今后的全球化提出一些新的課題。
對企業來說,其全球化布局是按照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最佳方案來設計的。研發在哪里?生產在哪里?遵循的是經濟規律。同時,受疫情影響,未來在公共衛生領域,全球化合作的程度將會更高,對于病毒、檢測試劑、疫苗和藥物的研究,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疫情之后一些新技術應用場景的創造等,都不是靠某個國家單打獨斗可以實現的。所以,現在有更多國家認為需要建立聯防聯控的全球合作體系。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次疫情還會推動和促進全球化進程。比如中國和很多國家都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我覺得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實現了“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國家各自發展計劃的對接,比如與俄羅斯的大歐亞伙伴關系倡議的對接,這樣各國的利益就能夠以最好的方式結合起來,創造共贏的局面。這次疫情之后,在“一帶一路”建設、設施聯通、交通運輸等方面各國會產生一些新的合作需求,從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目前,在東亞、東南亞有很多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而且該區域確實形成了不少雙邊、多邊的合作機制,比如東盟和中國(10+1)、東盟和中日韓(10+3),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等。目前,中日韓三國間貿易總額已經超過中美貿易額;按照疫情之前的判斷,今年仍將有較大的增長。關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目前有15個國家已基本達成共識,正在協商最后階段的合作協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與歐美國家相比,疫情對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造成的傷害相對較小,復工復產也會相對較快,由此可以推測,該區域的經濟也會迎來一些新的機會。就整體而言,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態勢相對較好,所以我個人對于疫情之后該區域經濟增長的判斷是比較樂觀的,相信應該會好于歐洲和北美。
“新基建”會帶動
新產業、新應用和新需求
就今年國內的經濟形勢而言,疫情確實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影響,一季度GDP同比下降 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是1.2%,中歐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盛松成的預測是3%,我更贊同盛教授的預測。目前,90%以上的企業都已經復工復產,航空、運輸、餐飲和娛樂等行業受影響相對比較大,但總體上都是因為疫情對需求的壓制,需求本身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包括出口。相信隨著疫情的結束,需求一定會出現反彈。同時,國家按計劃開始實施“新基建”后,投資也會帶動一些新產業、新應用和新需求。
最近,中歐教授們就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進行了很多研究。有教授認為,目前全球供應鏈中位于中國的部分具有一定剛性,如精密儀器、機械、汽車、通信設備等,不是說轉移就能轉移的。同時,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之前已經大幅降低,因此,從現階段來看,如果全球經濟出現衰退,這種衰退傳導至國內經濟的影響還不會太大。當然,我們希望全球能夠盡快戰勝疫情,恢復生產,復蘇經濟。
目前,中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有著全球最完整的制造產業鏈條,門類齊全、體量大、回旋余地也大,比如,汽車制造業需要鋼鐵、玻璃、棉紡織品等很多配套產業,如果都可以在國內找到配套,那么產業優勢自然就建立起來了。未來我們要發展無人駕駛,既要有汽車制造技術的發展,也要有通訊技術的支持,還要有大量的應用場景。新基建的七大領域還會帶動新的生產制造應用場景,中國產業門類齊全,有利于這些新應用場景的發展,使得我們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
中國的5G技術在世界上是領先的,這讓我們非常引以為豪。5G技術在抗疫過程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其他醫療點,及時的通信保障,包括遠程的會診等都需要高質量的通信技術。可以預期,未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全球,5G技術的應用前景都非常廣大。
在全球發展的變局中思考企業戰略
疫情讓企業可能會面臨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任何國家的企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中國企業也一樣。企業會思考這種調整是否有利于其整體戰略。中國的市場比較大,工業門類齊全,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這一輪調整中也醞釀著某些并購機會,以及可能會通過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來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關鍵要看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速度、適應性,以及他們能否正確地決策并組織新戰略實施。
在中國的抗疫過程中,有很多企業迅速開發了很多很有效的產品。目前,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已位居全球第二,創新創業企業越來越多,我覺得,只要中國企業能夠克服眼前的短期困難,未來會有更多參與全球化的機遇。
我建議企業家們疫情之后不要退縮,不要把眼光局限于國內,而是應該更關注國際市場。現在對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打造一個真正適應全球化運營的人才隊伍。真正的全球治理人才既懂得中國,又了解世界,既熟悉全球貿易和法律規則,又能夠實現跨文化的整合。如果他是企業主要決策者的話,還要有更高的國際視野,要始終把企業戰略放在全球發展的變局中來思考,這一點非常重要。
編輯 | 雷娜
在你看來,全球治理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留言獲贊最多的讀者,可以獲贈“中歐前沿觀點叢書”一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