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葉子
5月30日,一列C3816次動車組列車從上海站始發駛向南通方向,歷時1小時29分跑完全程,這也是通滬鐵路趙甸至黃渡段從上海站發出的首趟試運行列車。
在上海定居的溫州商人黃宇(化名),這兩天用“一網通辦”提交了開辦企業的信息,一天內就“足不入滬”領到了嘉定、溫州兩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異地辦理的首張營業執照。
6月3日,上海市政府與浙江大學簽約,共建高等研究院,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上海高地”。
從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服務再到科創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來,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步入建設加速期。
長三角一體化決策咨詢專家陳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一年多來,三省一市主要在做實三年行動計劃和落實《規劃綱要》,其中,交通一體化和科技協同發展推進速度明顯。“復工復產涉及的產業鏈的銜接,讓大家更意識到共建一個相對自主可控安全的產業鏈體系的重要性。”
聯合抗疫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深入實施之年。6月5日,在浙江湖州召開以“戰疫一盤棋,奪取雙勝利”為主題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也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的第二次主要領導座談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次被提及。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抓好經濟發展,在危機中尋求新機遇,也成為三省一市當前的重點任務。
在陳雯看來,當前復工復產涉及的產業鏈銜接,讓長三角地區意識到共建一個相對自主可控安全的產業鏈體系的重要性,同時,也加快推進了長三角產業鏈的共建速度。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在2月末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長三角一體化從未遠離我們,它一直在和疫情聯防聯控、企業復工復產融為一體。
2月5日,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席辦召開視頻會議,就進一步發揮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作用,協同做好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進行專題研究,會后印發了《關于持續做好長三角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的意見》。
2月7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主持召開三省一市主要領導視頻會議,明確了7項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就信息共享、重要防疫物資互濟互幫、恢復生產人員物資通行便利、重大防疫管控舉措相互通報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
2月27日,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再次召開視頻會議,明確五項工作機制,圍繞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互助等多項內容,加快恢復經濟發展秩序。
從具體實施措施來看,除了能夠在三省一市通行的長三角“健康碼”綠碼,上海還于2月份發布“長三角疫情防控交通運輸一體化貨運車輛通行證”。
一盤棋的各項抗疫舉措也反映在了數據上。截至4月底,上海為蘇浙皖協調以及三省為上海協調配套企業復工復產約550家。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合計4.98萬億元,占當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4%。
示范區密集施工期
長三角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未來生活會是一個什么景象?
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馬春雷曾描述: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環保一根線、市場一體化、治理一個章、民生一卡通和居民一家親。
這些場景,也率先在示范區試推進和實現。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1日揭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下稱“示范區”)揭牌半年多來,圍繞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和公共信用等8個方面制度創新內容全面推進。
此外,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示范區抓防疫的同時也緊抓經濟發展,迎來密集施工期。
早在2月21日,示范區就建立了6項聯防聯控機制,到2月26日,復工率已達到了96.1%。
4月在上海召開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也對示范區2020年的42項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除了政策支持,包括華為、阿里、長江三峽集團等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參與到示范區的建設中。
5月以來,示范區釋放了更多積極信息。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產業項目準入標準(試行)》(下稱“準入標準”)正式發布,根據準入標準,先行啟動區新引進及盤活存量用地引進的工業項目、研發總部項目,將重點聚焦產業契合度、環境友好度、創新濃度、經濟密度“四個維度”。
示范區執委會透露,統一的示范區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示范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近期也將陸續出臺。同時,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進入最后完善階段,即將面向社會公示。這份規劃是由兩省一市共同編制的我國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間規劃,將首次實現跨省級不同行政區“一張藍圖管全域”的制度創新目標。
除了制度創新和各項標準的出臺,項目也是今年示范區建設的關鍵。
示范區執委會對記者表示,聚焦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等4類項目建設,執委會會同兩區一縣梳理了近100個項目,目前重點推進33個重點項目,并仍在吸引各方面優質項目,滾動完善示范區“項目庫”。“我們也加大對示范區重大項目的資源配置力度,截至目前,執委會已組織兩區一縣分兩批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中央預算內財力支持。目前已經下達了第一批6個項目,支持資金5.2億元,正在梳理申報第二批中央預算財力支持項目。”
科技產業協同發展
如果說交通,科創+產業的推進則是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的長三角,在區域創新共同體、加強產業分工協作、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方面,三省一市一年來的進展明顯。
陳雯告訴記者,除了在交通方面的融合提速,長三角各界也在科技創新協同上推動得較快。比如科研平臺、聯合基地和研究院所的聯動。
6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上海高地”。
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長三角相關話題也成為各位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表示,如果說當前全球化競爭是以城市群為代表的競爭,長三角毫無疑問應在全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上更好發揮“主引擎”“主陣地”作用。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在2019年和其他在滬人大代表一起調研了示范區,他對記者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是國家戰略,所以示范區需要自上而下的布局,有了這個大框架之后,再去發揮企業、科研機構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把一些新型研發機構的政策,放到示范區率先落地。
根據《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建成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
陳雯說,長三角要變成一個有競爭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從完善產業鏈,做自主創新體系再到開拓新的市場,都要靠創新。接下來需要從幾個方面思考協同創新,“首先是長三角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圍繞產業鏈去做科創。第二點就是世界級產業集群,需要相應的科技引領作用。也就是在基礎研究、科技儲備這塊,需要有頂層設計的研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