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數據讀懂 疫情之下財政政策特殊在哪兒
作者: 陳益刊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敲定了疫情沖擊下的財政政策。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歷年財政數據梳理統計,可以將這些政策的特殊之處看得更清晰。
收支平衡矛盾加大
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略超19萬億元,比當年預算數少2118億元;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23.9萬億元,卻比預算數多了3630億元:收支差額比預計要高出5748億元。
從歷史數據看,1977年以來,全國財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直呈增長趨勢。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在大規模刺激政策下,財政收入甚至逆勢大增。
但在這次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央與地方預算報告預計今年財政收入會出現5.3%的下滑。
這一預計中的降幅,將是1969年以來財政收入降幅最大的一次(1974年和1976年財政收入分別下滑3.3%和4.8%)。
那么,如何緩解不斷加大的財政收支矛盾,實現收支平衡?
收入不夠,“家底”來湊
通過公開數據梳理可以發現,近些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明顯放緩,今年甚至出現下滑。為了彌補收入下滑,實現收支平衡,政府動用了越來越多的“家底”。
這些“家底”包括用于調劑余缺的政府預算穩定基金資金,以及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兩本賬”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另外,政府還可以盤活以前龐大的沉淀資金,即使用結轉結余資金。
自2008年以來,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資金規模最低的年份為2010年,僅有100億元;從2015年財政收入進入低速增長開始,調入資金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規模有了明顯增長;今年預計達到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財政要積極,就要加大投入,今年尤甚。因此,在征收稅費和掏出“家底”之外,政府也會舉債籌資。
因為每年的赤字需要政府發債來彌補,所以,在一般公共預算賬本里,赤字規模其實就是政府新增舉債規模。
2008年以來赤字規?傮w呈波動上升,今年高達3.76萬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萬億元;如果計算赤字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今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創歷史之最。
政府收入另一個大賬本是政府性基金預算。今年,這本賬也出現兩個特殊點:一是,中央發行了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之前所沒有的;二是,地方發行3.75萬億元專項債券,比上一年增加了1.6萬億元。
專項債主要用于有收益的項目,籌資用于地方政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自2015年首次發行以來,專項債規模快速攀升,已經成為當前穩增長的一大政策工具。
錢該怎么花
這些錢會怎么花?
首先是花在保企業生存上,這主要體現為大規模減稅降費。2017年以來減稅降費規模突破1萬億元,且力度越來越大,今年高達2.5萬億元。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減稅降費政策舉措基本是短期性的對沖政策,對象聚焦于中小微企業和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交通、餐飲娛樂等行業,結構上以社保費、增值稅減免為主。
其次,錢更多花在保就業保民生上。疫情對老百姓(603883,股吧)就業、生活造成沖擊,保就業和保民生成為今年財政花錢的重中之重。在財政支出增速明顯放緩的大背景下,教育、社保就業和衛生健康等領域支出仍保持較高增速。
財政困難政府過緊日子,今年中央政府以50%的幅度大砍非剛性非急需支出。
根據今年預算報告,2020年中央繼續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比如,城鄉義務教育經費補助經費增長8.3%;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至每人每年55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至每人每年74元;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5%,并適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最后,保就業保民生任務落在市縣基層政府。為了緩解地方財力困難,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政府支持,將新增的2萬億元資金全部轉給地方。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規模保持兩位數增長,而用于中央本級的資金卻同比略有下滑(-0.2%)。
中央不僅把新增的2萬億元資金全部留給地方,而且創新資金撥付方式,通過新設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錢直接送達市縣基層財政,省級財政只是“過路財神”,不得截留這筆資金。市縣快速拿到這筆“救命錢”后,將用于受疫情影響較大需要幫扶的困難企業和人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