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朗普而言,11月3日前拿出“美國疫苗”是重要的,甚至必須的:這一天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
▲資料圖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當地時間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美國“可能”在11月3日之前將新冠肺炎疫苗投入使用。
這一說法一經曝出,立馬引發輿論熱議。
特朗普這番表態,恐怕是美國針對本國疫苗開發最樂觀的預期。
“比這一天只會更早”
當天,特朗普接受了常為福克斯新聞工作的美國節目主持人里維拉的專訪。當被里維拉問及“新冠疫苗何時可以投入使用”時,特朗普表示“會比今年年底早、可能早很多”。
當里維拉追問“比11月3日還早嗎”時,特朗普表示“我認為在某種情況下會比這一天還早,但最起碼就是在這個時候”。
隨后他在白宮表示,對在11月3日前后新冠疫苗可以投放使用感到樂觀,“這不是為了選舉,而只是為了挽救更多生命”。
和特朗普的樂觀估計不同,美國國家過敏癥與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福奇8月5日曾對路透社表示,如果一切順利,美國制藥商“可能在2021年初”向市場投放“數千萬劑”新冠疫苗——這已是他近期一系列相關言論中最樂觀的口徑。
和特朗普樂觀預期同日,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在被MSNBC記者問及“疫苗何時可以投放市場”問題時,拒絕透露“預產期”能否搶在11月3日前,僅表示將“遵循科學、透明的流程”。
而稍早些時候,8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賽更加直言不諱地警告稱,各國不能對疫苗寄托太大期望值,因為疫苗雖有研發出的可能性,但“完美的新冠疫苗或許永遠也不可能誕生”。
為什么是11月3日
就像許多人指出的,特朗普“并不像他所聲稱的那樣了解衛生常識、防疫和防治新冠”。
畢竟,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如今穩居全球新冠累計確診數、累計死亡數“雙第一”;在其執意“重啟”后,“二次疫情”業已成為定局。近些日子以來,美國日新增確診數也穩定在4到6萬例左右。
除此之外,他在疫情肆虐的幾個月拒絕戴口罩,“代言”過羥氯喹甚至消毒液,就在8月4日接受采訪時,他還罔顧對方“這不是事實”“您算錯了”的一再提醒,錯誤而執著地認定“美國是世界上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國家”。
這些“前科”,足以讓美國人和外國人對其“11月3日”的美國疫苗“預產期”判定,打上巨大的問號。
但對特朗普而言,11月3日前拿出“美國疫苗”是重要的:這一天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
盡管他本人和阿扎爾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這不是為了選舉”“沒有政治目的”,但即便他的支持者也普遍承認,這就是為了選舉和連選連任。
說得更直接些,今年以來,特朗普及其團隊所說所做的各種爭議事件,恐怕沒幾件和選舉無關。
雖然美國民調版本眾多,口徑不一,但幾乎每一個民調版本都顯示,特朗普的選情正處于不利狀態。
事到如今,恐怕特朗普自己也不得不私下承認,疫情應對不力,是導致他自3月底以來選情一直處于被動境地的根源之一。
為了確保自己的選舉造勢活動需要,為了不讓至關重要的經濟、就業數據繼續因疫情應對措施而停滯乃至下滑,他勢必不能停止對“重啟”的推動。
這意味著,他難以通過限制性疫情應對措施去控制“二次疫情”。如果再不能適時讓“新冠疫苗”橫空出世,他恐怕真就沒什么連任指望了。
不僅如此,其他國家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疫苗,盡管專業人士多傾向于對疫苗研發進程給予科學審慎的態度,但特朗普的心情和他們迥異。
他必須要讓美國表現出“贏得疫苗研發賽跑”的“勝利者”姿態,以便凸顯出自己是“新冠防疫戰爭”的最大贏家。
光喊口號,是沒用的
問題是,防疫終究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宣傳問題,一味喊口號是沒用的。
正因如此,即便特朗普團隊中大多數人,也不敢對他口中“11月3日之前”的“預產期”隨聲附和。
正如專業人士分析的,即便屆時真有疫苗投放使用,根據現有衛生常識,呼吸類傳染病的防治疫苗,也遠不能確保每次都能較好地應對疫情的新暴發,流感疫苗與流感防治間的“糾纏不清”,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更何況,在美國,善于將公共衛生問題政治化的,又不僅僅是特朗普或共和黨一家。
8月6日,眾院民主黨人提出立法動議,要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由疫苗及相關生物產品咨詢委員會,來自學術界、行業和政府專家組成的小組充分協商,“確保不會對疫苗研發急功近利”。
翻譯成“易懂的語言”,大概就是:“我們會盡量不讓新冠疫苗搶在11月3日之前呱呱墜地”。
特朗普的算盤和民主黨的“算法”誰更靈光?這問題得讓“時間”來給出答案。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場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