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獲得批準的消息。專利摘要表示,該疫苗制備快速簡便,可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生產,以應對突發疫情。
新冠疫苗免疫策略如何制定?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首屆群醫學與公共衛生論壇指出,從科學角度來說,流行病學和疫苗學因素是最重要的考慮前提,個性免疫和群體免疫相結合,或為中國的主流選項。
王華慶將免疫策略分個性化和群體性兩種。
個性化免疫策略包括常規免疫、查漏補種、旅行免疫、自費自愿免疫、暴露后免疫和暴露前免疫六種。其中,“常規免疫”是指按照免疫程序執行、接種免疫規劃疫苗,通過保障措施,讓所有人群都能公平免費地接種上疫苗。免疫規劃是中國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服務,自1978年起實施,至今已有40年,現覆蓋15個病種,納入免疫規劃的疫苗被稱為一類苗,可免費接種。
實際上,隨著新冠疫苗研發進程加速,國內外民眾對疫苗定價也頗為關注。此前,美國政府宣布,將出資近19.5億美元向輝瑞采購1億劑該疫苗,今年12月交付。由此可以看出,輝瑞&BioNTech目前已公開的售價為19.5美元/劑。
而國家醫保局發布了《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第八條規定:預防性疫苗不納入基本醫保。安信證券最新報告,預計我國未來大概率會對新冠疫苗采取集中收儲為主、二類苗銷售為輔的模式。假設我國新冠疫苗未來接種率為60%-80%,接種程序為2針/人份,收儲均價為20-30元/支。
01
國家免疫計劃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有關規定,我國疫苗包括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前者即我們平時所說的一類疫苗,是由國家免費提供,公民應當遵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接種的疫苗;后者則是二類疫苗,由公民自費,自愿接種。
據相關報道,目前大部分中國家長會選擇接種一類疫苗,只有少數家長會選擇接種二類疫苗,主要原因在于對疫苗劃分標準的錯誤認知。有的家長認為我國疫苗的劃分標準為預防疾病的危害性、接種的安全性與接種效果,預防疾病危害性高、接種安全性高的,接種效果好的就是一類疫苗,預防疾病危害性低、安全性較低的、接種效果較差的就是二類疫苗。
然而,這種認知存在明顯錯誤。
實際上,我國一類、二類疫苗的劃分只是一種行政意義上的劃分,與預防疾病的危害性、疫苗安全性和接種效果并無直接聯系。甚至在某些二類疫苗中,其所預防的疾病危害性比部分一類疫苗預防的疾病危害性更高。
那么,為什么要對疫苗進行劃分,這樣劃分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不能把所有疫苗都納入一類疫苗的范疇當中?
據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苗經濟學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分析,“主要原因是經濟問題,這些疫苗相如果大規模接種,經濟壓力非常大。”
將二類疫苗納入一類疫苗中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方海表示,一是疾病負擔問題,二是疫苗接種以后的經濟學評價或者成果效應評價,“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疾病負擔研究還不充分。”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尹遵棟,在北京大學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系列研討班第一期“疫苗公平與健康扶貧”線上研討會上介紹,1978年,我國衛生部印發的《關于加強計劃免疫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免疫計劃的開始,全部兒童都享受疫苗接種的政策。
2009年,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人口計生委印發《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均等化的意見》開始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其中疫苗預防接種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不管收入高低,全部都享受公共衛生服務政策的覆蓋。
“2000年到現在,我們都保持著無脊灰狀態,雖然后來有野毒輸入和傳播,但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小兒麻痹癥出現。200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計劃之后,我國人群乙肝病毒攜帶水平從原來的將近10%,降低到2014年5歲以下兒童0.32%的攜帶率,減少了幾千萬乙肝病毒攜帶者、數百萬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尹遵棟介紹到國家免疫計劃的具體實施成果。
“總體來說,通過疫苗接種,我們國家可預防疾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無論貧窮富貴,大量人群通過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都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尹遵棟補充道,“我們國家在免疫計劃上不斷推進,但跟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我國免疫規劃疫苗以單價疫苗居多,聯合疫苗較“古老”;其次是多種“新”疫苗沒有納入;第三是沒有包括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使用的疫苗,比如降低抗原含量的百白破、HPV疫苗并沒有納入到青少年的免疫規劃疫苗當中去,也缺乏老年人使用的肺炎球菌疫苗。目前,我們免疫規劃主要集中在在幼兒和兒童,沒有擴展到青少年、老年人群體中去。
一個事實是,我國目前存在疫苗接種不平衡,疫苗可預防疾病發病差異化的問題。
我國免疫性規劃疫苗接種率較高,能達到80%,但是對要求較高的疫苗,例如乙肝疫苗,其首針接種率在部分欠發達地區尚未達到90%的目標,這主要是由于當地自然環境較差,人力資源薄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所引起的。
而非規劃疫苗的接種率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狀況較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非規劃疫苗接種率較高;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非規劃疫苗接種率較低,影響因素主要是貧窮,還有信息缺失,比如不了解預約信息,錯過預約時間等,但這些都是可以干預并且可以克服的障礙。
02
免疫規劃的公平性
“免疫規劃的籌資是確保接種質量和數量的重要基礎,是保證我們國家有一個公平、有效免疫規劃的重要保障,是一個重要的政策。這主要是籌集和分配我們在免疫規劃工作中使用的所有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疫苗購買,間接成本則有人員報酬、冷鏈監測、監督等。”方海介紹,中國免疫規劃籌資主要通過國內公共籌資來實現,包括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或其他公共收入來源,政府衛生籌資與社會醫療保險均屬于這一范疇。
通俗一點來講,我國免疫規劃的疫苗購買資金是中央政府提供的,政府對西部地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接種人員費用有轉移支付,但對于大多數省市來講,他們儲存疫苗的費用以及發放醫務人員的薪酬由省市縣地方政府來實現。
而非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籌資以個人支付為主,但國內一些地區也在嘗試將一些二類疫苗納入當地國家免疫規劃中,或由當地政府提供部分補貼。如福建2016年將六種非免疫規劃疫苗納入到個人賬戶里面進行報銷,鄂爾多斯(600295,股吧)開展了當地戶籍13~18歲女性的HPV疫苗免費接種。
據尹遵棟介紹,目前我國規劃免疫疫苗的種類不斷擴充,經費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從1978年4苗6病到2000年5苗7病,再到2005年14苗防15病,2007年底、2008年初增加了甲肝、乙腦、麻風腮等三種用于應急人群或者重點人群接種的疫苗。經費投入也從1億多上升到27個億,2009年接種服務經費列入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2016年增加IPV后,經費再次提高,現在每年大約有四五十億的經費投入。
但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非規劃疫苗接種來說,方海表示“仍然是有錢人自己接種,窮人不能接種的情況”。
“2019年6月份,涼山州兩名健康兒童的糞便標本中檢測到II型脊灰病毒,后證實該病毒已在當地形成循環,并產生了28個變異。但當時全世界范圍內已經消滅了II型脊灰野病毒,口服脊灰疫苗里也去掉了這一型,這就說明,當地的疫苗接種率有問題。
“2015、2016年,甘孜州、阿壩州發生了麻疹疫情,原因就是基礎免疫不夠扎實,當地接種針沒有扎進去。當時我們考慮到僅僅依靠當地力量肯定無法控制疫情,所以采取了對口支援的方式,以全省21市州,每個市州支援一個縣的方式開展工作。但工作難度非常大,因為疫區都是高海拔地區,支援人員可能會出現高原反應,而且當地人口居住十分分散,摸清小孩情況也十分困難。最后我們決定統籌資源,鄉鎮負責人、農村基層干部、廣大工作人員共同完成工作。”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久順在“疫苗公平與健康扶貧”主題研討會上分享了幾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抗疫的真實事例,并指出經濟欠發達地區對疾病預防的問題和挑戰。
“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水平不高,因此對疫苗的投入水平也不高;從事疫苗接種的的人員不足,專業技能也不足,他們常常還需要負擔其他公共衛生的工作,工作量很大,練手機會不多,學術差距也大;接種技術也不規范;另外還有交通問題,手機信號問題......”
尹遵棟也同樣表示,“由于欠發達地區的低收入人群難以獲得高質量醫療服務,更容易傳染病疾病侵害,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如果有家庭成員不健康,或因疾病導致的傷殘,這個家庭就很難脫貧。”
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手段。貧困地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醫療水平相對較低,對疾病的預防則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經濟實力有限,貧困地區疫苗接種常常面臨阻礙。
對此,不少專家提出建議。
龔文峰表示,在偏遠貧困地區,人力物力的需求比發達城市更大,投入不足更為突出。在資金投入上我們需要加強統籌國家和省級財政,有側重地補貼貧困地方投入的不足。在人員上,我們需要加強技術支持和援助,提高一線人員的服務質量,確保一線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在尹遵棟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把財政資金更優化地使用,投入到預防領域,建議當地政府增加投入到預防領域的經費,或者增加疫苗領域的投入經費。同時通過價格談判,降低疫苗價格。有些疫苗企業降價主動性不強,特別是獨家壟斷的產品,談價格比較困難,需要期待國產疫苗或者有更多疫苗產品出現,形成價格競爭。從政府衛生角度來說,要把有限資源盡量往預防領域上投入,提高非免疫規劃疫苗可及性,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方海認為,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的山區、貧困地區,光靠當地資金來解決問題非常困難,如果真要提高非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應該由中央政府提供一定投資,而不是要求他們在有限資源情況下將其他資源轉移到非免疫規劃疫苗中。另外,我們在健康扶貧政策里,可以用疫苗或者非免疫規劃疫苗來呼吁健康扶貧,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從健康扶貧角度來講,疫苗是一個非常具有成本效果、經濟性非常好的產品,遠低于人們患病后的治病費用,也減少對身體健康的傷害。
最新評論